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可见光通信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 主要研究实体与标准化情况 | 第15-16页 |
1.4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 | 第18-36页 |
2.1 可见光通信系统基本模型 | 第18-30页 |
2.1.1 可见光通信系统收发端器件特性 | 第18-23页 |
2.1.2 室内可见光通信信道的分析仿真 | 第23-27页 |
2.1.3 可见光通信系统信号调制方式 | 第27-30页 |
2.2 可见光通信网络架构研究 | 第30-35页 |
2.2.1 可见光通信异构网络 | 第30-31页 |
2.2.2 可见光通信网络中的多用户接入方式 | 第31-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可见光通信网络中的光干扰对齐方法研究 | 第36-44页 |
3.1 光干扰对齐系统模型 | 第36-39页 |
3.2 基于光干扰对齐技术的通信算法 | 第39-41页 |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可见光通信网络 | 第44-58页 |
4.1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简介 | 第44-45页 |
4.2 基于用户位置的室内NOMA-VLC通信网络的多址接入 | 第45-47页 |
4.3 NOMA-VLC通信网络用户服务质量保证下的功率分配优化 | 第47-55页 |
4.3.1 系统模型 | 第47-49页 |
4.3.2 用户服务质量保证下的功率分配优化 | 第49-54页 |
4.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第5章 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本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58-59页 |
5.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