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T型管内雾状两相流相分离及压降特性数值研究

符号说明第11-12页
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5页
第1章 绪论第16-30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6页
    1.2 两相流的研究方法综述第16-19页
    1.3 T型管内的两相流相分离研究综述第19-24页
        1.3.1 T型管内两相流的相分离机理第19-20页
        1.3.2 T型管内两相流相分离研究现状第20-24页
    1.4 T型管内的两相流流动压降研究综述第24-29页
        1.4.1 两相流在T型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第24-25页
        1.4.2 T型管内两相流流动压降研究现状第25-29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第2章 物理模型及数值模拟条件设置第30-38页
    2.1 物理模型第30页
    2.2 控制方程第30-32页
    2.3 网格划分和网格无关性验证第32-34页
    2.4 数值模拟条件设定第34-35页
        2.4.1 数值模拟简化与假设第34页
        2.4.2 数值模拟工况参数范围第34页
        2.4.3 气液两相流物性第34-35页
    2.5 T型管内两相流压降求解办法第35-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3章 雾状流两相组分在T型管内的分配规律研究第38-52页
    3.1 模拟结果分析第38-44页
        3.1.1 压力分析第38-39页
        3.1.2 速度分析第39-41页
        3.1.3 T型管内气液相分布分析第41页
        3.1.4 径向截面气液相分布分析第41-44页
        3.1.5 小结第44页
    3.2 T型管内气液相分离影响因素分析第44-50页
        3.2.1 T型管管径结构对流体相分离的影响第45-46页
        3.2.2 侧支管分流比对流体相分离的影响第46-47页
        3.2.3 两相流入口流速对流体相分离的影响第47-48页
        3.2.4 含液率对流体相分离的影响第48-49页
        3.2.5 液滴粒径对流体相分离的影响第49-50页
    3.3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4章 雾状流在T形管内压力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第52-60页
    4.1 T型管内流动及压降分析第52-55页
    4.2 T型管内不可逆压降变化规律分析第55-59页
        4.2.1 两相流流量及分流比对T型管内不可逆压降的影响第55-56页
        4.2.2 管径结构对T型管内不可逆压降的影响第56-57页
        4.2.3 入口平均流速对T型管内不可逆压降的影响第57-58页
        4.2.4 含液率对T型管内不可逆压降的影响第58-59页
    4.3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两相流在T形管内局部压降预测模型第60-74页
    5.1 两相流在T形管局部压降预测模型第60-64页
        5.1.1 侧支管压降公式第60-61页
        5.1.2 直流支管内压降公式第61-63页
        5.1.3 T型管内单相流局部阻力压降系数拟合第63-64页
    5.2 局部压降预测模型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第64-69页
        5.2.1 直流支管两相流局部压降预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第64-67页
        5.2.2 侧支管两相流局部压降预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第67-69页
    5.3 侧支管压降预测模型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性分析第69-71页
        5.3.1 参数引入第69页
        5.3.2 压降预测模型与模拟结果一致性分析第69-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4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74-78页
    6.1 全文总结第74-75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75页
    6.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第75-78页
参考文献第78-80页
致谢第80-82页
已发表论文第82-8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柴油机EGR系统开发及优化技术研究
下一篇:高价氮氧化物吸收脱除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