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5.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5.2 实际意义 | 第14-15页 |
1.6 论文结构 | 第15-1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2.1 关于自我表露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2.1.1 自我表露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2 自我表露的分类和维度 | 第19-20页 |
2.2 关于社交网络上隐私信息自我表露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20-24页 |
2.2.1 社交网络概述 | 第20-22页 |
2.2.2 社交网络上隐私自我表露行为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2.3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4-27页 |
2.3.1 沟通隐私管理理论理论(CPM) | 第24-25页 |
2.3.2 广义线性模型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 第28-32页 |
3.1 社交网络下的核心标准 | 第28-29页 |
3.1.1 性别 | 第28-29页 |
3.1.2 年龄 | 第29页 |
3.2 社交网络情景下的激励标准 | 第29-31页 |
3.2.1 社交网络经验和个人社交网络规模 | 第29-30页 |
3.2.2 微博生产力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实验设计 | 第32-41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4.2 数据采集 | 第33-34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4.4 衡量因子 | 第35-38页 |
4.4.1 衡量变量 | 第35-36页 |
4.4.2 因变量 | 第36-38页 |
4.5 隐私自我表露的广义线性模型 | 第38-3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5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1-50页 |
5.1 基本模型分析 | 第41-43页 |
5.2 隐私自我表露广度的详细分析 | 第43-44页 |
5.3 隐私自我表露深度的详细分析 | 第44-46页 |
5.4 高敏感性隐私表露的详细分析 | 第46-47页 |
5.5 低敏感性隐私表露的详细分析 | 第47-48页 |
5.6 结果分析与总结 | 第48-50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57-58页 |
附录3 新浪微博数据爬取程序 | 第58-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