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村庄合并对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苏地区的调研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34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2-15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1.3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文献回顾第15-2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2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2-28页
        1.2.3 相关研究评述第28-29页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第29-30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0-33页
        1.4.1 研究方法第30-31页
        1.4.2 数据来源第31-32页
        1.4.3 技术路线第32-33页
    1.5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可能的创新第33-34页
        1.5.1 本文研究的不足第33页
        1.5.2 本文研究的可能的创新点第33-34页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主要的理论基础第34-44页
    2.1 核心概念第34-37页
        2.1.1 村庄合并第34-35页
        2.1.2 熟人社会第35-36页
        2.1.3 供给效率第36-37页
    2.2 理论基础第37-41页
        2.2.1 理性选择理论第37-38页
        2.2.2 公共选择理论第38-40页
        2.2.3 社会心理理论第40页
        2.2.4 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第40-41页
    2.3 本章小结第41-44页
第三章 村庄合并的历史及现状第44-56页
    3.1 村庄合并的缘起第44-51页
        3.1.1 村庄合并的历史背景第44-46页
        3.1.2 农村空心化第46-49页
        3.1.3 村庄合并的出现第49-51页
    3.2 我国目前村庄合并的现状及特征第51-54页
    3.3 村庄合并的发展趋势第54-56页
第四章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第56-68页
    4.1 我国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第56-59页
    4.2 江苏省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第59-63页
    4.3 样本地区公共品供给现状分析第63-68页
第五章 村庄合并对公共产品供给效果的影响第68-82页
    5.1 村民个人特征对公共产品供给评价的影响第69-75页
        5.1.1 性别特征对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评价的影响第70-71页
        5.1.2 年龄特征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评价的影响第71-73页
        5.1.3 村民的文化程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评价的影响第73-74页
        5.1.4 村民的社会身份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评价的影响第74-75页
    5.2 村庄合并对村庄治理的影响第75-80页
    5.3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82-88页
    6.1 研究结论第82-84页
    6.2 政策建议第84-88页
参考文献第88-96页
附录第96-98页
    附录1: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庄合并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第96-97页
    附录2: 访谈提纲第97-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报告书》研究
下一篇:南京市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