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突发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突发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3 当前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研究重点及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政府危机管理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危机管理信息公开理论 | 第19-22页 |
2.1.1 突发公共事件 | 第19页 |
2.1.2 信息公开与危机信息公开 | 第19-20页 |
2.1.3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的变迁 | 第20-21页 |
2.1.4 政府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的内容 | 第21-22页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4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内涵 | 第22-23页 |
2.2.2 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回应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第23-24页 |
2.3 科层制理论 | 第24-27页 |
2.3.1 科层制典型特征 | 第24页 |
2.3.2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问责制 | 第24-27页 |
第3章 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应急管理信息透明度的评估研究 | 第27-45页 |
3.1 政府应急管理信息透明度的评估理论 | 第27-28页 |
3.1.1 政府应急管理信息透明度的概念 | 第27页 |
3.1.2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适用性分析 | 第27-28页 |
3.2 政府应急管理信息透明度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8-30页 |
3.2.1 政府应急管理信息透明度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28-29页 |
3.2.2 政府应急管理信息透明度评价指标的基本构成 | 第29-30页 |
3.3 政府应急管理信息透明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0-38页 |
3.3.1 基本评价步骤 | 第30-36页 |
3.3.2 评价结果 | 第36-38页 |
3.4 政府应急管理信息透明度的实证分析 | 第38-45页 |
3.4.1 案例选取原则 | 第38页 |
3.4.2 案例的时间、空间和类型分布特征 | 第38-40页 |
3.4.3 政府应急管理信息透明度的结果分析 | 第40-45页 |
第4章 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公开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5-57页 |
4.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第45-48页 |
4.1.1 问责、惯性与公开 | 第45-46页 |
4.1.2 研究假设 | 第46-48页 |
4.2 研究方法与初步统计 | 第48-53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48-49页 |
4.2.2 变量选择 | 第49-51页 |
4.2.3 复合散点图分析 | 第51-52页 |
4.2.4 计量模型 | 第52-53页 |
4.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53-55页 |
4.3.1 OLS法适用性检验 | 第53页 |
4.3.2 验证结果 | 第53-55页 |
4.4 结果讨论:公开与否的制度逻辑 | 第55-57页 |
第5章 整体性治理框架下的突发公共事件政府信息公开策略 | 第57-62页 |
5.1 价值层面:提高各级政府官员的“阳光意识” | 第57页 |
5.2 技术层面:以电子政务改革倒逼政府绩效考核体系革新 | 第57-59页 |
5.2.1 将应急管理中的信息公开程度纳入应急管理绩效考核体系 | 第58页 |
5.2.2 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加大信息瞒报行为的惩罚力度 | 第58-59页 |
5.3 制度层面:建立内外联动、协调互动的组织结构及沟通机制 | 第59-62页 |
5.3.1 对内建立专门的应急信息管理机构 | 第59-60页 |
5.3.2 对外扩展应急管理信息沟通渠道 | 第60-6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6.1 结论 | 第62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6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1 政府应急管理信息透明度评价指标相对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 第68-71页 |
附录2 政府应急管理信息透明度评价指标评分表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