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7页 |
1.1 前言 | 第13页 |
1.2 固体表面的润湿性 | 第13-17页 |
1.2.1 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2.2 接触角 | 第14-15页 |
1.2.3 Wenzel模型 | 第15-16页 |
1.2.4 Cassie模型 | 第16-17页 |
1.3 超疏水表面 | 第17-18页 |
1.4 制备超疏水材料的低表面能物质 | 第18-20页 |
1.4.1 有机氟化物 | 第19页 |
1.4.2 烷烃化合物 | 第19页 |
1.4.3 有机硅化合物 | 第19-20页 |
1.5 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0-26页 |
1.5.1 刻蚀法 | 第20-21页 |
1.5.2 模板法 | 第21-22页 |
1.5.3 自组装法 | 第22-23页 |
1.5.4 电化学沉积法 | 第23-24页 |
1.5.5 Sol-gel薄膜技术 | 第24-25页 |
1.5.6 电泳沉积法 | 第25-26页 |
1.5.7 其他制备方法 | 第26页 |
1.6 超疏水表面在金属防护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1.6.1 超疏水表面在金属防护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1.6.2 超疏水表面用于金属防护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7-28页 |
1.8 参考文献 | 第28-3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7-43页 |
2.1 实验试剂及基体 | 第37-38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37页 |
2.1.2 电泳涂料 | 第37页 |
2.1.3 金属基体及表面预处理 | 第37-38页 |
2.2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38-39页 |
2.2.1 超疏水SiO_2粉末的制备 | 第38-39页 |
2.2.2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39页 |
2.3 表征方法 | 第39-40页 |
2.3.1 热重分析(TG) | 第39页 |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 第39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9-40页 |
2.3.4 薄膜厚度测试 | 第40页 |
2.3.5 接触角(CA)测试 | 第40页 |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0页 |
2.3.7 机械性能测试 | 第40页 |
2.4 电泳表面的防护性能评价 | 第40-43页 |
2.4.1 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 | 第40-41页 |
2.4.2 浸泡实验 | 第41-43页 |
第三章 电泳法制备超疏水薄膜 | 第43-61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3.2.1 超疏水SiO_2粉末的制备 | 第44页 |
3.2.2 超疏水薄膜的电泳制备 | 第44-45页 |
3.2.2.1 阳极电泳薄膜的制备 | 第44页 |
3.2.2.2 阴极电泳薄膜的制备 | 第44-45页 |
3.2.3 表征方法 | 第45页 |
3.2.3.1 SH-SiO_2粉末的表征 | 第45页 |
3.2.3.2 电泳薄膜的表征 | 第45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8页 |
3.3.1 SH-SiO_2粉末的物理表征 | 第45-48页 |
3.3.2 电泳超疏水薄膜的性质与调控规律 | 第48-58页 |
3.3.2.1 阳极电泳超疏水SiO_2薄膜的性能与调控规律 | 第48-54页 |
3.3.2.2 阴极电泳超疏水SiO_2薄膜的性能与调控规律 | 第54-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第四章 电泳超疏水薄膜在金属防护中的应用 | 第61-73页 |
4.1 引言 | 第61-62页 |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62-63页 |
4.2.1 超疏水薄膜的电泳制备 | 第62页 |
4.2.1.1 SH-SiO_2薄膜的制备 | 第62页 |
4.2.1.2 SH-SiO_2/AEP薄膜的制备 | 第62页 |
4.2.1.3 SH-SiO_2/CEP薄膜的制备 | 第62页 |
4.2.1.4 含缓蚀剂的SH-SiO_2/AEP薄膜的制备 | 第62页 |
4.2.2 电泳薄膜的防护性能表征 | 第62-63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70页 |
4.3.1 阳极电泳超疏水薄膜对铝合金的防护作用 | 第63-68页 |
4.3.2 阴极电泳超疏水薄膜对低碳钢的防护作用 | 第68-69页 |
4.3.3 含缓蚀剂的电泳超疏水薄膜的防护性能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附录 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