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ID模型的交通运输业营改增政策效果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营改增概况 | 第19-29页 |
2.1 税收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1.1 减税理论 | 第19-20页 |
2.1.2 税收中性理论 | 第20页 |
2.1.3 税负转嫁理论 | 第20-21页 |
2.2 行业界定与税收相关概念 | 第21-24页 |
2.2.1 交通运输业 | 第21-22页 |
2.2.2 营业税 | 第22-23页 |
2.2.3 增值税 | 第23-24页 |
2.3 营改增含义及改革历程 | 第24-26页 |
2.3.1 我国增值税改革历程 | 第24-25页 |
2.3.2 营改增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2.4 绩效相关概念 | 第26-28页 |
2.4.1 绩效 | 第26页 |
2.4.2 绩效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2.4.3 财务绩效及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2.4.4 绩效评价体系的选择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影响的因素分析 | 第29-39页 |
3.1 政策对交通运输业绩效的影响 | 第29-34页 |
3.1.1 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2 政策对企业营运能力的影响 | 第30-32页 |
3.1.3 政策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 | 第32-33页 |
3.1.4 政策对企业发展能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 政策对交通运输业税负影响的理论测算 | 第34-37页 |
3.2.1 营改增后流转税税负的变化量 | 第35页 |
3.2.2 营改增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变化量 | 第35-36页 |
3.2.3 流转税税负变化量对整体税负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 假设的提出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基于DID模型的交通运输业营改增实证分析 | 第39-56页 |
4.1 DID模型原理与优势 | 第39-41页 |
4.1.1 DID模型的原理 | 第39-40页 |
4.1.2 DID模型的优势与应用条件 | 第40-41页 |
4.2 模型建立与样本选取 | 第41-45页 |
4.2.1 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 第41-43页 |
4.2.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3-45页 |
4.3 应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企业绩效 | 第45-50页 |
4.3.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 | 第46页 |
4.3.2 变量的标准化处理与可行性检验 | 第46-47页 |
4.3.3 主成分提取 | 第47-50页 |
4.4 基于DID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50-54页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0-51页 |
4.4.2 双重差分实证分析 | 第51-54页 |
4.4.3 双重差分实证分析的结果 | 第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业营改增的对策 | 第56-60页 |
5.1 完善交通运输业营改增的政策性建议 | 第56-57页 |
5.1.1 降低一般纳税人标准 | 第56页 |
5.1.2 适当调整进项税抵扣政策 | 第56-57页 |
5.1.3 充分发挥营改增过渡性补贴的杠杆作用 | 第57页 |
5.2 企业自身应对措施 | 第57-59页 |
5.2.1 提高财税经办人员的专业素质 | 第58页 |
5.2.2 改变传统经营模式 | 第58页 |
5.2.3 合理进行纳税筹划 | 第58-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