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表 | 第8-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部分 右归丸的理论研究 | 第16-24页 |
1 原书的主治功用 | 第16页 |
2 张景岳的制方思想 | 第16-19页 |
2.1 阳虚需顾阴亏 | 第17页 |
2.2 阳虚需填真阴 | 第17-18页 |
2.3 阳虚外浮需阴敛 | 第18-19页 |
3 与肾气丸的比较 | 第19-22页 |
3.1 临床主治的差别 | 第19-20页 |
3.2 功用的差别 | 第20-21页 |
3.2.1 方名 | 第20-21页 |
3.2.2 药物组成 | 第21页 |
3.3 现代实验研究结果的差别 | 第21-22页 |
4 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右归丸干预老龄肾阳虚体质者前后及与健康对照者之间差异表达miRNAs分析及qRT-PCR验证研究 | 第24-77页 |
1 miRNA与中医证治的相关性 | 第24-26页 |
1.1 miRNA的生理特性与中医“证”的特征相类似 | 第24-25页 |
1.2 miRNA的功能特点与中药调控方式相类似 | 第25-26页 |
2 右归丸干预老龄肾阳虚体质的疗效评价 | 第26-30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2.1.1 病例纳入 | 第26-27页 |
2.1.2 治疗方案 | 第27页 |
2.1.3 疗效评价 | 第27-28页 |
2.2 研究结果 | 第28-29页 |
2.2.1 病例纳入情况 | 第28-29页 |
2.2.2 右归丸对老龄肾阳虚干预前后的疗效对比 | 第29页 |
2.3 讨论 | 第29-30页 |
3 右归丸干预老龄肾阳虚体质者前后及与健康对照者之间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和分析实验 | 第30-61页 |
3.1 样本的采集 | 第30-32页 |
3.1.1 血样的采集 | 第30-31页 |
3.1.2 白细胞的分离和提取 | 第31-32页 |
3.2 RNA抽提与质检 | 第32-35页 |
3.2.1 抽提所需试剂盒和试剂 | 第32-33页 |
3.2.2 RNA的抽提 | 第33页 |
3.2.3 RNA质检 | 第33-35页 |
3.3 miRNA芯片实验 | 第35-38页 |
3.3.1 实验流程 | 第35-36页 |
3.3.2 芯片实验所用仪器、芯片试剂 | 第36-37页 |
3.3.3 样品RNA的标记 | 第37页 |
3.3.4 芯片杂交 | 第37页 |
3.3.5 芯片扫描 | 第37-38页 |
3.3.6 芯片实验质控情况 | 第38页 |
3.4 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和功能分析 | 第38页 |
3.5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8-61页 |
3.5.1 阳虚组与健康对照组(P<0.05) | 第38-52页 |
3.5.2 阳虚组与治疗组(P<0.05) | 第52-55页 |
3.5.3 健康对照组与治疗组(P<0.05) | 第55-61页 |
4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实验 | 第61-75页 |
4.1 老龄肾阳虚体质者及健康对照者的纳入 | 第61-65页 |
4.1.1 选取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价标准 | 第61页 |
4.1.2 纳入情况 | 第61-64页 |
4.1.3 样本质量和疗效讨论 | 第64-65页 |
4.2 miRNA的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实验 | 第65-75页 |
4.2.1 血样的采集 | 第65页 |
4.2.2 白细胞的分离和提取 | 第65页 |
4.2.3 miRNA抽提与质检 | 第65-67页 |
4.2.4 目的基因的确定 | 第67页 |
4.2.5 基因名称及合成的引物 | 第67页 |
4.2.6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 第67-69页 |
4.2.7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9页 |
4.2.8 实验结果 | 第69-74页 |
4.2.9 讨论 | 第74-75页 |
5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三部分 右归丸干预老龄肾阳虚体质前后差异基因及与健康对照者之间DNA甲基化水平的比较研究 | 第77-102页 |
1 DNA甲基化与中医证型、中药调控 | 第77-79页 |
2 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右归丸干预老龄肾阳虚体质前后差异表达基因及与健康对照者之间DNA甲基化水平比较实验 | 第79-100页 |
2.1 目的基因确定 | 第79页 |
2.2 老龄肾阳虚体质者及健康对照者的纳入 | 第79-82页 |
2.2.1 选取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价标准 | 第79页 |
2.2.2 纳入情况 | 第79-82页 |
2.2.3 样本质量评价 | 第82页 |
2.3 焦磷酸测序实验 | 第82-96页 |
2.3.1 血样的采集 | 第83页 |
2.3.2 白细胞的分离和提取 | 第83页 |
2.3.3 DNA抽提与质检 | 第83-85页 |
2.3.4 焦磷酸测序实验步骤 | 第85-91页 |
2.3.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91-92页 |
2.3.6 焦磷酸测序实验各基因甲基化结果 | 第92-96页 |
2.4 讨论 | 第96-100页 |
3.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四部分 右归丸干预老龄肾阳虚体质前后及与健康对照者之间相关基因qRT-PCR验证比较研究 | 第102-123页 |
1 mRNA的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102-119页 |
1.1 血样的采集 | 第102页 |
1.2 白细胞的分离和提取 | 第102页 |
1.3 mRNA抽提与质检 | 第102-104页 |
1.3.1 mRNA的抽提 | 第102页 |
1.3.2 mRNA的质检 | 第102-104页 |
1.4 目的基因的确定 | 第104页 |
1.5 合成的引物 | 第104-106页 |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 第106-107页 |
1.6.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106页 |
1.6.2 实验步骤 | 第106-107页 |
1.7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07页 |
1.8 实验结果 | 第107-119页 |
1.8.1 荧光定量PCR实验特异性检测 | 第107-118页 |
1.8.2 荧光定量PCR实验各mRNA表达水平定量分析结果 | 第118-119页 |
2 讨论 | 第119-121页 |
2.1 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的4条基因 | 第119页 |
2.2 出现显著统计学意义的6条基因 | 第119-121页 |
3. 小结 | 第121-123页 |
结语 | 第123-125页 |
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5页 |
综述 右归丸现代研究进展 | 第14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4页 |
附件1:肾阳虚体质判定标准表 | 第154-156页 |
附件2:肾阳虚辨证因子评分细则表 | 第156-159页 |
附件3:10条目的基因启动子和外显子区域的碱基序列 | 第159-184页 |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84-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