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流派及其研究论文--人道主义论文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道主义思潮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导论第14-34页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23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3-32页
    三、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第32-34页
第一章 人道主义及其流源第34-68页
    第一节 人道主义释义及研究定位第34-49页
        一、人道主义概念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理解第34-38页
        二、“人道主义”内涵和外延的经典释读第38-44页
        三、对我国人道主义思潮研究的界定第44-49页
    第二节 西方人道主义的流源和中国传统人道主义思想的传承第49-67页
        一、西方人道主义的流源及其解析第49-55页
        二、中国传统人道主义思想的传承及其分析第55-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道主义思潮的缘起第68-98页
    第一节 人道主义思潮在国内外的理论酝酿和激荡第68-85页
        一、人道主义思潮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存在及影响第68-76页
        二、人道主义思潮在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表现与影响第76-80页
        三、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潮流变第80-85页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道主义思潮的几个重要因素第85-97页
        一、20 世纪80年代中国人道主义思潮的国内外背景分析第85-89页
        二、20 世纪80年代中国人道主义思潮的社会心理分析第89-93页
        三、20 世纪80年代中国人道主义思潮中的文艺理论体系讨论和建构第93-97页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道主义思潮的辗转过程第98-121页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发端第98-106页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的宽领域扩散第106-113页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在中国社会的退潮和消融第113-120页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道主义思潮论争的总体考察第121-164页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争论中的焦点问题评述第121-145页
        一、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争论第121-129页
        二、关于人道主义内涵和外延的争论第129-131页
        三、关于人性和人的价值的争论第131-134页
        四、关于异化问题的争论第134-145页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道主义思潮论争的特点第145-152页
        一、自发性与继承性的交汇第145-148页
        二、非历史性与非阶级性第148-150页
        三、抽象性和主观性第150-152页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道主义思潮论争的成果和局限第152-163页
        一、对人道主义探索的理论自觉第152-154页
        二、中国学术研究新领域第154-156页
        三、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创新第156-158页
        四、20 世纪80年代中国人道主义思潮争论的局限第158-163页
    本章小结第163-164页
第五章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道主义思潮的升华与超越第164-204页
    第一节 中国对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探索第164-174页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道主义思潮第165-169页
        二、中国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特点和现实意义第169-174页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道主义思潮的新触角—主体性问题的争论与探讨第174-186页
        一、主体性问题争论的主要领域第177-183页
        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理论成就以及不足第183-186页
    第三节 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道主义思潮的哲学超越─人学的构建第186-193页
        一、人学的酝酿及产生第186-188页
        二、从主体性研究到人学第188-190页
        三、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道主义思潮的进一步超越第190-193页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现实基础和存在形态—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第193-202页
        一、以人为本哲学理念的提出第193-194页
        二、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第194-197页
        三、以人为本的哲学维度第197-202页
    本章小结第202-204页
结语第204-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16页
致谢第216-21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217-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劳动理论与阿伦特行动理论比较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实践视域下的正义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