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技术侦查的概念及其适用原则 | 第11-20页 |
第一节 技术侦查的一般概念 | 第11-20页 |
一、技术侦查在我国的立法回顾 | 第11页 |
二、技术侦查的概念阐述 | 第11-15页 |
三、技术侦查的适用原则 | 第15-16页 |
四、技术侦查证据的一般概念 | 第16-20页 |
第二章 域外立法例的考量 | 第20-26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 | 第20-22页 |
一、美国法 | 第20-21页 |
二、英国法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 | 第22-23页 |
一、德国法 | 第22页 |
二、法国法 | 第22-23页 |
三、日本法 | 第23页 |
第三节 中外对比和对我国的启示 | 第23-26页 |
第三章 我国技术侦查证据使用的相关问题及其成因 | 第26-38页 |
第一节 技术侦查证据使用的相关问题 | 第26-33页 |
一、立法层面 | 第26-29页 |
二、司法方面 | 第29-33页 |
第二节 技术侦查证据使用的相关问题成因分析 | 第33-38页 |
一、侦查中心主义 | 第33-36页 |
二、分权制衡原则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技术侦查证据使用的对策 | 第38-50页 |
第一节 建立证据可采性相关规定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建立技术侦查的证据使用决定主体和资格审查等制度 | 第40-41页 |
一、制度建立的必要性论证 | 第40页 |
二、具体制度的设计构思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完善庭前会议中的技术侦查证据的审查和移送制度 | 第41-42页 |
第四节 构建具体的技术侦查证据的质证制度 | 第42-46页 |
一、庭上质证 | 第42-43页 |
二、保护质证 | 第43-44页 |
三、庭外核实 | 第44-46页 |
第五节 构建技术侦查证据使用的监督体系和辩护律师参与制度 | 第46-48页 |
第六节 完善技术侦查的救济措施 | 第48-50页 |
一、理论上的探讨和外国立法例的经验 | 第48-49页 |
二、我国救济措施的改革方法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