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基于生物区域观的国外生态村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41页
   ·研究源起第11-14页
     ·居住问题思考第11-13页
       ·建筑耗能加剧第11页
       ·居住模式改变第11-12页
       ·政府力量局限第12-13页
     ·新型居住模式的出现第13-14页
   ·概念界定第14-22页
     ·基本概念第14-17页
       ·生态村第14-16页
       ·生物区域观第16-17页
     ·相关概念及辨析第17-22页
       ·理念社区第17-18页
       ·合作居住社区第18-20页
       ·可持续社区第20-22页
   ·相关研究回顾第22-35页
     ·国外实践与研究第22-33页
       ·生态村整体设计研究第23-26页
       ·生态村建设操作性研究第26-27页
       ·生态村性能评价的研究第27-28页
       ·生态村社会学视角研究第28-30页
       ·研究机构及相关学者第30-33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33-34页
     ·研究现状分析第34-35页
   ·问题提出第35-36页
   ·研究方法意义第36-39页
     ·研究意义第36-38页
     ·研究方法第38-39页
   ·论文研究内容及框架第39-41页
第二章 生态村历史沿革及相关特征第41-81页
   ·发展背景第41-50页
     ·社会背景:新社会运动的兴起第41-44页
     ·思想基础:绿色环境运动演变第44-45页
     ·理论依据:乡村规划理论演进第45-48页
     ·设计方法:结合自然设计探索第48-50页
   ·历史沿革第50-65页
     ·欧洲:合作居住运动的升华第52-56页
     ·北美:公社与反土归田运动的嬗变第56-58页
     ·欧美汇聚:全球生态村网络产生第58-59页
     ·亚洲:衰落农村的生态修复第59-62页
     ·非洲:传统农村的生态现代化第62-63页
     ·发展现状第63-65页
   ·基本特点第65-68页
     ·主要特征第65-66页
     ·自身优势第66-68页
   ·生态村分类第68-73页
     ·城乡地理区位差异第68-69页
     ·物质空间形态有别第69-72页
     ·社会教化功能不同第72-73页
   ·评价体系第73-79页
     ·生态村自评价体系第74-76页
     ·其他评价体系第76-79页
       ·生态足迹第76-77页
       ·能值理论第77-79页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三章 生物区域观与生态村共性研究第81-111页
   ·生物区域观起源发展第81-84页
     ·社会背景及起源第81-82页
     ·相关定义第82-84页
       ·生物区域第82-83页
       ·生物区域观第83-84页
       ·重新定居第84页
   ·生物区域观范式与生态村内涵第84-93页
     ·规模第86-88页
     ·经济第88-90页
     ·政体第90-92页
     ·社会第92-93页
   ·生态村生物区域观核心思想体现第93-102页
     ·生物区域观的场所感释义第93-95页
     ·生态村的“场所感”解析第95-102页
       ·地方生存——定向第95-97页
       ·地方归属——认同第97-98页
       ·地方抵制——反抗第98-102页
   ·生物区域观特征与生态村属性第102-106页
     ·分散化第102-103页
     ·小尺度第103-104页
     ·自足性第104-105页
     ·多样性第105-106页
   ·两者共同生态哲学探析第106-110页
     ·生态中心主义哲学第106-108页
     ·生态村其他思想基础第108-110页
       ·深生态学第108-109页
       ·生态自治主义第109-110页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四章 基于生物区域观的生态村实践研究第111-153页
   ·生物区域观实现方法论与生态村设计方法第111-115页
     ·生物区域观生态整体主义第111-112页
     ·生态村整体理念层次性解析第112-115页
       ·开放式闭合循环生态系统第112-113页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第113-114页
       ·生态村联合整体性运动第114-115页
   ·生物区域观实践途径与生态村设计策略第115-120页
     ·设计维度:永续农业设计第116-118页
     ·技术维度:适宜性技术第118-120页
     ·实施维度:公众参与第120页
   ·生态村生态技术实践第120-136页
     ·区域供暖系统第120-124页
       ·单管式区域太阳能供暖第121-122页
       ·中性木微粒燃烧锅炉供暖第122-123页
       ·热电联产集中供暖第123页
       ·其他方式第123-124页
     ·污水的生物处理第124-127页
       ·生活机器第124-126页
       ·人工湿地第126-127页
       ·堆肥厕所第127页
     ·有机农业的种植第127-130页
       ·社区农场第128-129页
       ·社区花园第129-130页
     ·建筑材料地方化第130-136页
       ·秸秆砖第131-132页
       ·土坯砖第132-134页
       ·模数泥土第134-135页
       ·其他材料第135-136页
   ·生态村生态经济实践第136-145页
     ·内部的经济状况第136-139页
       ·所有制及融资方式第136-137页
       ·社区内部固定收益第137-138页
       ·低成本社区生活第138-139页
     ·培育地方经济模式第139-145页
       ·建立社区企业第139-141页
       ·发行地方货币第141-142页
       ·职住平衡设计第142-144页
       ·物品服务交换系统第144-145页
   ·生态村生态社会实践第145-152页
     ·自组织的营建方式第145-147页
       ·营建方式分类第145-146页
       ·开发建设过程第146-147页
     ·共享型的社区生活第147-150页
       ·物质结构与社会结构同构第147-149页
       ·生活的私有与共享的契合第149-150页
     ·民主型的社区管理第150-152页
       ·社区自我治理第150-151页
       ·决议共同制定第151-152页
   ·本章小结第152-153页
第五章 生态村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第153-193页
   ·发展基本问题研究第153-164页
     ·宏观层面:社会维度第153-158页
       ·与社会发展相悖性第153-155页
       ·自身生态乌托邦性第155-158页
     ·中观层面:社区维度第158-162页
       ·建设体制收益相异性第158-160页
       ·建筑标准评价局限性第160-162页
     ·微观层面:个人维度第162-164页
       ·原教旨主义者的梦想第162-163页
       ·个人参与成本过高第163-164页
   ·告别激进,走向改良主义第164-169页
     ·理论论证的必然性第164-167页
     ·实践发展的必然性第167-169页
   ·联系外在:根植地方社会结构第169-178页
     ·作为开放系统的生态村第169-170页
     ·根植性概念的引入拓展第170-172页
     ·生态村对外发展途径第172-178页
       ·根植经济网络第172-173页
       ·根植社会网络第173-178页
   ·调整自身:兼容住宅建设体制第178-187页
     ·作为绿色生态位的生态村第178-180页
     ·兼容性概念的引入拓展第180-181页
     ·生态村自身改进措施第181-187页
       ·开发方式市场化第181-183页
       ·参与机制规范化第183-184页
       ·建设模式综合化第184-186页
       ·评价机制折中化第186-187页
   ·放眼未来:发展多种可行模式第187-191页
     ·城市化下生态村转型第187-189页
     ·信息化下生态村转型第189-191页
   ·本章小结第191-193页
第六章 结语第193-199页
   ·论文创新点第193-194页
   ·生态村与中国社会发展问题思考第194-199页
     ·生态村与城市化第194-195页
     ·生态村与经济发展第195-199页
附录1:生态村统计数据表第199-205页
附录2:生态村自评价体系第205-234页
附录3:生态村个案分析第234-251页
参考文献第251-26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265-267页
致谢第267-268页

论文共2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
下一篇:基于城市发展的城市模拟模型应用前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