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

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2-21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8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1.3 国外研究第14-16页
        1.1.4 国内研究第16-18页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8-20页
        1.2.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2.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0-21页
        1.3.1 可能的创新第20页
        1.3.2 不足之处第20-21页
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1-33页
    2.1 影子银行体系概述第21-28页
        2.1.1 影子银行概念的提出及分类第21-22页
        2.1.2 欧美国家影子银行的基本特征及风险第22-25页
        2.1.3 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及风险第25-28页
    2.2 银行体系稳定性理论第28-30页
        2.2.1 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第28-29页
        2.2.2 银行稳定性的测度方法第29-30页
    2.3 影子银行体系与商业银行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第30-33页
3.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规模的测算第33-47页
    3.1 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及其分类第33-37页
        3.1.1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动因第33-35页
        3.1.2 我国影子银行的一般形态及分类第35-37页
    3.2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第37-44页
        3.2.1 银行理财产品第37-39页
        3.2.2 委托贷款第39-41页
        3.2.3 信托贷款第41-42页
        3.2.4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第42-44页
    3.3 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测算第44-47页
4. 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测度第47-53页
    4.1 指标选取原则第47页
    4.2 本文所选取指标第47-50页
    4.3 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标的具体计算第50-53页
5. 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第53-66页
    5.1 定性分析第53-57页
        5.1.1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积极作用第53-55页
        5.1.2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负面影响第55-57页
    5.2 实证分析第57-66页
        5.2.1 变量选取第57-58页
        5.2.2 模型设定第58-59页
        5.2.3 数据处理第59-62页
        5.2.4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第62-63页
        5.2.5 实证结果第63-66页
6.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66-70页
    6.1 主要结论第66-67页
    6.2 政策建议第67-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对中国相关上市公司股价的长短期影响
下一篇:我国交易所市场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