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3 国外研究 | 第14-16页 |
1.1.4 国内研究 | 第16-18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1.3.1 可能的创新 | 第20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33页 |
2.1 影子银行体系概述 | 第21-28页 |
2.1.1 影子银行概念的提出及分类 | 第21-22页 |
2.1.2 欧美国家影子银行的基本特征及风险 | 第22-25页 |
2.1.3 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及风险 | 第25-28页 |
2.2 银行体系稳定性理论 | 第28-30页 |
2.2.1 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2.2.2 银行稳定性的测度方法 | 第29-30页 |
2.3 影子银行体系与商业银行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30-33页 |
3.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规模的测算 | 第33-47页 |
3.1 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及其分类 | 第33-37页 |
3.1.1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动因 | 第33-35页 |
3.1.2 我国影子银行的一般形态及分类 | 第35-37页 |
3.2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 第37-44页 |
3.2.1 银行理财产品 | 第37-39页 |
3.2.2 委托贷款 | 第39-41页 |
3.2.3 信托贷款 | 第41-42页 |
3.2.4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 第42-44页 |
3.3 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测算 | 第44-47页 |
4. 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测度 | 第47-53页 |
4.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47页 |
4.2 本文所选取指标 | 第47-50页 |
4.3 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标的具体计算 | 第50-53页 |
5. 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53-66页 |
5.1 定性分析 | 第53-57页 |
5.1.1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53-55页 |
5.1.2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负面影响 | 第55-57页 |
5.2 实证分析 | 第57-66页 |
5.2.1 变量选取 | 第57-58页 |
5.2.2 模型设定 | 第58-59页 |
5.2.3 数据处理 | 第59-62页 |
5.2.4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 第62-63页 |
5.2.5 实证结果 | 第63-66页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6-7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