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票据承兑制度的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票据承兑制度的概述 | 第9-13页 |
·票据承兑 | 第9-10页 |
·票据承兑的意义 | 第9页 |
·承兑的性质 | 第9-10页 |
·我国票据承兑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0-13页 |
·承兑的原则 | 第10页 |
·承兑程序性规定 | 第10-13页 |
2 票据承兑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13-19页 |
·承兑提示的比较 | 第13-14页 |
·提示承兑期间 | 第13-14页 |
·承兑提示的方式 | 第14页 |
·承兑内容的比较 | 第14-17页 |
·正式承兑和略式承兑 | 第14-15页 |
·附条件承兑和不附条件承兑 | 第15-16页 |
·全部承兑和部分承兑 | 第16-17页 |
·变更记载事项的承兑和非变更记载事项的承兑 | 第17页 |
·承兑效力及承兑撤回的比较 | 第17-19页 |
·承兑的效力 | 第17-18页 |
·承兑的撤回 | 第18-19页 |
3 我国票据承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4页 |
·从承兑主体及提示规则检视承兑制度的缺陷 | 第19-21页 |
·商业汇票主体的限制 | 第19页 |
·付款人承兑前对主体关系的广泛审查 | 第19-20页 |
·承兑的提示主体与提示时间上存在冲突 | 第20页 |
·缺乏承兑提示的例外规定 | 第20-21页 |
·从承兑内容检视承兑制度的缺陷 | 第21-22页 |
·缺乏部分承兑 | 第21页 |
·缺少附条件承兑 | 第21-22页 |
·缺少略式承兑 | 第22页 |
·从承兑效力撤回检视我国承兑制度 | 第22-24页 |
4 完善我国承兑制度的设想 | 第24-31页 |
·打破承兑主体的限定,允许个人商业汇票 | 第24页 |
·按照票据无因性原理,规范承兑程序 | 第24-25页 |
·全面规定承兑提示规则 | 第25-28页 |
·应当请求承兑的汇票 | 第25-26页 |
·可以请求承兑的汇票 | 第26-27页 |
·无需请求承兑的汇票 | 第27页 |
·相对禁止请求承兑的汇票 | 第27-28页 |
·增添承兑种类,弥补承兑内容的缺失 | 第28-29页 |
·允许部分承兑 | 第28页 |
·允许与基础关系无关的附条件承兑 | 第28-29页 |
·允许略式承兑 | 第29页 |
·顺应世界潮流,增加承兑撤回制度 | 第29-31页 |
·承兑撤回的方式 | 第30页 |
·承兑撤回的时间 | 第30页 |
·承兑撤回的效力 | 第30-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