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序言 | 第6-7页 |
一、“韦伯命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 第7-13页 |
(一)“韦伯命题”的提出 | 第7-10页 |
1.韦伯关于理性化研究的背景 | 第7-8页 |
2.“韦伯命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二)韦伯的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1.基本立场:价值中立 | 第11-12页 |
2.社会学方法:“选择的亲和性”与“理想类型” | 第12-13页 |
二、韦伯对西方法律理性化的社会学分析 | 第13-37页 |
(一)韦伯对西方社会理性化的分析 | 第14-16页 |
1.理性化的内涵 | 第14-15页 |
2.法律理性化的含义 | 第15-16页 |
(二)社会法学视角下的法律理性化 | 第16-34页 |
1.韦伯对西方社会理性化的分析 | 第16-21页 |
2.韦伯对法律理性化与经济、政治、宗教关系的社会学分析 | 第21-34页 |
(三)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法律理性化 | 第34-37页 |
1.形式理性法的内涵 | 第34-35页 |
2.法律理性化的实质是形式理性法的必然形成 | 第35-37页 |
三、“铁笼”及对其反思:韦伯对法律形式理性的困惑 | 第37-47页 |
(一)“铁笼”:韦伯对形式理性化法律结果的论述 | 第37-43页 |
1.法理型统治下官僚制导致人的异化 | 第37-39页 |
2.法律形式理性化与实质理性化的悖论 | 第39-43页 |
(二)对“铁笼”的反思:韦伯对解决法律理性化困境的设想 | 第43-47页 |
1.职业政治家的提出 | 第43-45页 |
2.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