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两种小麦叶片衰老相关丝氨酸蛋白酶的纯化与其生化特性鉴定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缩略词对照表第12-13页
文献综述第13-23页
 一、植物体内与衰老相关的蛋白酶第13-18页
   ·植物衰老过程以及相关蛋白酶研究进展第13-14页
   ·植物体内主要蛋白水解酶在植物衰老过程中的作用第14-18页
     ·半胱氨酸蛋白酶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第14-15页
     ·氨酸蛋白酶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第15-17页
     ·天冬氨酸蛋白酶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第17-18页
     ·金属蛋白酶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第18页
 二、植物枯草杆菌类丝氨酸蛋白酶subtilase(SBTs)第18-23页
   ·SBTs的催化活性位点和其分类第19页
   ·SBTs的结构第19-20页
   ·SBTs的生化特性第20-21页
   ·SBTs在植物体内的功能第21-23页
前言第23-25页
第一章 小麦叶片中两种衰老相关蛋白酶的初步鉴定第25-3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7页
   ·实验材料第25页
   ·仪器与试剂第25页
   ·粗酶液提取第25页
   ·蛋白酶活性电泳及其染色方法第25-26页
   ·叶片离体暗诱导处理不同时间后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第26页
   ·两种蛋白酶性质的初步鉴定第26-27页
     ·温度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第26页
     ·pH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第26页
     ·蛋白酶的热稳定性第26-27页
     ·不同抑制剂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第2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7-29页
   ·叶片离体暗诱导处理不同时间后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第27-28页
   ·温度对蛋白酶S1和S2活性的影响第28页
   ·pH对蛋白酶S1和S2活性的影响第28页
   ·蛋白酶S1和S2的热稳定性第28-29页
   ·抑制剂对蛋白酶S1和S2活性的影响第29页
 3 讨论第29-31页
第二章 小麦叶片中两种衰老相关蛋白酶的分离纯化第31-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1-34页
   ·实验材料第31页
   ·仪器与试剂第31页
   ·小麦叶片暗诱导处理第31页
   ·粗酶液提取第31页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31页
   ·蛋白酶活性电泳及其染色方法第31-32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染色方法第32-33页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第32页
     ·非完全变性SDS-PAGE第32页
     ·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第32页
     ·银染法第32-33页
   ·两种蛋白酶的分离纯化第33-34页
     ·粗酶液提取第33页
     ·热变性处理第33页
     ·硫酸铵沉淀第33页
     ·Sephdex G-25层析脱盐第33页
     ·Q-seph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第33-34页
     ·超滤浓缩第34页
     ·电泳分析和蛋白回收第34页
   ·蛋白质谱鉴定第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40页
   ·热变性处理和硫酸铵沉淀第34-35页
   ·Q-sephe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第35-36页
   ·凝胶电泳分离和目的蛋白酶回收第36-37页
   ·不同染色方法对纯化后蛋白酶样品的检测第37-38页
   ·两种蛋白酶分子量的测定第38-39页
   ·两种蛋白酶的质谱鉴定第39-40页
 3 讨论第40-43页
第三章 暗诱导衰老小麦叶片中两种TaSSP1形式蛋白酶生化特性以及生理功能的初步鉴定第43-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46页
   ·实验材料第43页
   ·仪器与试剂第43页
   ·蛋白含量的测定第43页
   ·蛋白酶活性电泳及其染色方法第43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染色方法第43页
   ·两种蛋白酶的理化性质鉴定第43-44页
     ·温度对两个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第43-44页
     ·pH对两个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第44页
     ·两个蛋白酶的热稳定性第44页
     ·金属离子对两个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第44页
   ·蛋白酶类型的确定第44-45页
   ·不同SDS浓度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第45页
   ·Western-blot分析纯化后蛋白酶和TaSSP1的关系第45页
   ·非生物胁迫处理下蛋白酶表达水平变化第45-46页
   ·暗诱导和不同激素处理离体小麦叶片蛋白酶表达水平的变化第46页
 2 结果和分析第46-54页
   ·蛋白酶S1和S2的生化特性分析第46-49页
   ·不同抑制剂对蛋白酶S1和S2的影响第49页
   ·不同浓度SDS对蛋白酶S1和S2活性的影响第49-50页
   ·Western-blot分析纯化后蛋白酶和TaSSP1的关系第50-51页
   ·非生物胁迫处理小麦植株后蛋白酶表达水平的变化第51-53页
   ·暗诱导和不同激素处理离体小麦叶片蛋白酶表达水平的变化第53-54页
 3 讨论第54-57页
全文结论第57-59页
创新之处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血红素加氧酶-1和氢气介导拟南芥耐盐和干旱胁迫的分子机理
下一篇:SUMO化E3连接酶OsSIZ1基因缺失对水稻根系构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