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选题缘起 | 第7-8页 |
·学术史回顾 | 第8-10页 |
·淮海战役亲历者对后勤工作的回顾与研究 | 第8页 |
·当今学者对淮海战役后勤支前工作的研究 | 第8-9页 |
·现有史料汇编 | 第9-10页 |
·本论文研究目标、重点和难点 | 第10-11页 |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0-11页 |
第2章 淮海战役后勤工作开展的背景 | 第11-14页 |
·1948年秋全国战局概况和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提出 | 第11页 |
·解放区面积的扩大、人心向背等为后勤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 第11-12页 |
·淮海战役跨战区作战的布局为后勤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 第12页 |
·战区灾情的严重和军队、民工人数的增多加大了粮食征收的困难 | 第12-13页 |
·中央和各地密切配合,确保后勤工作顺利开展 | 第13-14页 |
第3章 淮海战役后勤工作开展的组织机构设置 | 第14-18页 |
·军队的后勤机构 | 第14-15页 |
·地方后勤组织 | 第15-17页 |
·鲁中南军区的后勤机构 | 第15页 |
·渤海军区的后勤机构 | 第15-16页 |
·胶东军区的后勤机构 | 第16页 |
·江淮军区的后勤机构 | 第16页 |
·苏北军区的后勤机构 | 第16页 |
·豫皖苏军区的后勤机构 | 第16页 |
·豫西军区的后勤机构 | 第16-17页 |
·冀鲁豫军区的后勤机构 | 第17页 |
·淮海战役专门机构 | 第17-18页 |
第4章 粮食工作规划 | 第18-35页 |
·战役准备阶段:制定鲁中南地区的粮食供应政策和运输办法 | 第18-24页 |
·粮食征收 | 第19-22页 |
·粮食运输与供应 | 第22-24页 |
·战役第一阶段:部队进入华中、江淮地区的机构组建及粮食政策的调整 | 第24-27页 |
·组织机构的组建 | 第24-25页 |
·粮食供应安排 | 第25-27页 |
·战役第二阶段:部队进入豫皖苏地区对粮食供应的要求 | 第27-31页 |
·粮食供应任务 | 第27-29页 |
·粮食运输 | 第29-30页 |
·组织领导机构调整 | 第30页 |
·粮食保管与提取 | 第30-31页 |
·战役第三阶段:战役修整期间的粮食供应 | 第31-35页 |
·全军后勤部长会议 | 第32页 |
·徐州联合支前会议 | 第32-35页 |
第5章 民工工作规划 | 第35-43页 |
·民工工作规划概述 | 第35-36页 |
·动员人员、民站工作、民工供给标准以及民工政治工作的规定 | 第36-43页 |
·动员人员的确定 | 第36-37页 |
·民站工作 | 第37页 |
·民工供给工作 | 第37-39页 |
·民工政治工作 | 第39-43页 |
第6章 淮海战役粮食、民工工作规划评价 | 第43-49页 |
·粮食工作、民工工作规划的特点 | 第43-46页 |
·政策方案随形势变化的发展性 | 第44-45页 |
·政策方案坚持走群众路线的人民群众性 | 第45页 |
·政策方案的全面性 | 第45-46页 |
·淮海战役粮食、民工工作规划的评价 | 第46-49页 |
·重大意义 | 第46-47页 |
·粮食、民工工作规划中的不足 | 第47-49页 |
第7章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