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土石坝震害分析及三维弹塑性数值模拟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国内历次地震中土石坝震害 | 第13-16页 |
·国外历次强震中土石坝震害 | 第16-18页 |
·本构模型 | 第18-21页 |
·多相介质理论 | 第21-23页 |
·人工边界 | 第23页 |
·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 | 第23-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汶川地震水坝震害调查分析 | 第26-50页 |
·引言 | 第26页 |
·水坝震害调查概述 | 第26-28页 |
·汶川地震水坝震害特征 | 第28-38页 |
·震损水坝空间分布特征 | 第28-32页 |
·水坝震害险情特征 | 第32-36页 |
·小型水坝震损严重 | 第36-38页 |
·土石坝震损严重 | 第38页 |
·土石坝震害影响因素 | 第38-41页 |
·土石坝抗震性能差异 | 第38-39页 |
·地震动幅值差异 | 第39页 |
·余震影响 | 第39-41页 |
·场地和地形条件影响 | 第41页 |
·其他影响因素 | 第41页 |
·土石坝震害实例 | 第41-48页 |
·水坝简介 | 第42页 |
·震前运行状况 | 第42-43页 |
·震损状况 | 第43-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弹塑性模型状态变量 | 第50-58页 |
·引言 | 第50页 |
·基本状态变量 | 第50-51页 |
·超固结状态变量 | 第51页 |
·结构状态变量 | 第51-53页 |
·应力诱导各向异性状态变量 | 第53-55页 |
·饱和度状态变量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58-76页 |
·引言 | 第58页 |
·弹塑性本构模型框架 | 第58-59页 |
·CM模型改进 | 第59-74页 |
·基于试验应力状态的屈服方程 | 第59-62页 |
·试验应力状态向一般应力状态拓展 | 第62-67页 |
·塑性势函数及协调方程 | 第67-72页 |
·模型土水特征曲线 | 第72-74页 |
·模型参数获取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数值计算程序二次开发 | 第76-88页 |
·引言 | 第76页 |
·本构模型二次开发 | 第76-82页 |
·人工边界二次开发 | 第82-85页 |
·分析方法验证 | 第85页 |
·小结 | 第85-88页 |
第六章 土石坝震害三维弹塑性数值模拟 | 第88-112页 |
·引言 | 第88页 |
·典型震损土石坝计算模型建立 | 第88-93页 |
·模型参数获取 | 第88-90页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90-93页 |
·丰收水库大坝震前初始状态 | 第93-94页 |
·丰收水库大坝地震破坏过程模拟 | 第94-102页 |
·输入地震动 | 第94页 |
·土石坝地震破坏过程三维模拟结果 | 第94-102页 |
·坝-基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 | 第102-111页 |
·加速度时空分布 | 第103-107页 |
·位移时空分布 | 第107-109页 |
·坝体与三维河谷场地动力相互作用 | 第109-110页 |
·典型震害产生原因分析 | 第110-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七章 输入地震动特性对震害的影响 | 第112-140页 |
·引言 | 第112页 |
·不同输入地震动分析结果对比 | 第112-114页 |
·地震动输入幅值影响 | 第114-139页 |
·PGA分析结果对比 | 第129-134页 |
·PGV分析结果对比 | 第134-136页 |
·PGD分析结果对比 | 第136-138页 |
·震害模拟误差讨论 | 第138-139页 |
·小结 | 第139-14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2页 |
·全文总结 | 第140-141页 |
·研究展望 | 第141-142页 |
附录 | 第142-162页 |
附录(一) 加速度时程及其傅里叶谱 | 第142-156页 |
附录(二) 位移时程 | 第15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2页 |
致谢 | 第172-174页 |
作者简介 | 第174-17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76-1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