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沉积盆地地震效应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数值方法研究盆地效应的进展及趋势 | 第15-16页 |
·边界条件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篇章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沉积盆地地震效应 | 第19-32页 |
·引言 | 第19页 |
·沉积盆地地震效应 | 第19-29页 |
·盆地的次生面波 | 第19-24页 |
·盆地的边缘效应 | 第24-26页 |
·盆地的聚焦效应 | 第26-27页 |
·盆地的共振效应 | 第27-29页 |
·讨论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透射边界与谱元法的结合 | 第32-54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谱元法理论 | 第33-37页 |
·弹性波动方程及其等效积分弱形式 | 第33-34页 |
·空间域离散与映射函数 | 第34-35页 |
·单元上的插值函数与数值积分 | 第35-36页 |
·单元质量阵与力的计算 | 第36页 |
·时间离散 | 第36-37页 |
·多次透射公式及与谱元法的结合 | 第37-40页 |
·结合透射边界的谱元程序的精度 | 第40-51页 |
·二维问题——均匀半空间模型 | 第40-44页 |
·二维问题——成层半空间模型 | 第44-46页 |
·三维问题——均匀半空间模型 | 第46-49页 |
·三维问题——成层半空间模型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4页 |
第四章 施甸盆地三维强地震动研究 | 第54-74页 |
·引言 | 第54-56页 |
·施甸盆地模型 | 第56-57页 |
·设定地震 | 第57页 |
·计算方法 | 第57-58页 |
·模拟结果 | 第58-67页 |
·波场快照 | 第58-60页 |
·剖面时程 | 第60-64页 |
·PGV和累积动能的分布 | 第64-67页 |
·讨论 | 第67-73页 |
·沉积层和基岩之间阻抗比的影响 | 第67-72页 |
·模拟结果和龙陵地震震害的比较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第五章 汶川地震中四川盆地的地震效应 | 第74-106页 |
·引言 | 第74-77页 |
·四川盆地模型的建立 | 第77-80页 |
·盆地的第四系 | 第77-78页 |
·四川盆地基底 | 第78-79页 |
·四川盆地的速度结构 | 第79-80页 |
·四川盆地模型及计算方法 | 第80-81页 |
·汶川地震震源模型 | 第81-82页 |
·模拟结果 | 第82-90页 |
·波场快照 | 第82-84页 |
·速度时程 | 第84-86页 |
·PGV及累积动能的分布 | 第86-88页 |
·四川盆地的放大系数 | 第88-90页 |
·讨论 | 第90-103页 |
·不同构造体对四川盆地放大效应的贡献 | 第90-97页 |
·盆地对不同频率地震波的放大特点 | 第97-99页 |
·模拟时程与观测记录的比较 | 第99-101页 |
·模拟的PGV分布和烈度图的对比 | 第101页 |
·模拟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的对比 | 第101-103页 |
·结论 | 第103-10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总结 | 第106-107页 |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