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 第9-18页 |
| 一、“互联网+”概述 | 第9-12页 |
| (一)“互联网+”的基本内涵 | 第9-10页 |
| (二)“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提出 | 第10页 |
| (三)“互联网+”的主要特征 | 第10-12页 |
| 二、“互联网+电视”的发展演变 | 第12-17页 |
| (一)“互联网+电视”是电视媒体融合转型的必然要求 | 第12-14页 |
| (二)“互联网+电视”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 (三)“互联网+电视”重构电视媒体传播生态 | 第15-17页 |
| 注释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互联网+”环境下电视综艺晚会的新特点 | 第18-31页 |
| 一、电视综艺晚会界定 | 第18-20页 |
| (一)电视综艺晚会的概念 | 第18-19页 |
| (二)电视综艺晚会的类别 | 第19-20页 |
| 二、传统电视综艺晚会的特点 | 第20-24页 |
| (一)鲜明的主题思想 | 第20-22页 |
| (二)内容的综合性 | 第22页 |
| (三)喜剧的风格色彩 | 第22-23页 |
| (四)对“情”与“趣”的追求 | 第23页 |
| (五)电视观众的参与性 | 第23-24页 |
| 三、“互联网+”环境下电视综艺晚会的新特点 | 第24-29页 |
| (一)传播平台的多样化 | 第25-26页 |
| (二)终端服务优质化 | 第26-28页 |
| (三)多媒体立体营销 | 第28页 |
| (四)盈利方式的多元化 | 第28-29页 |
| 注释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互联网+电视综艺晚会”策划的发展策略 | 第31-50页 |
| 一、“互联网+”晚会主题确立 | 第31-34页 |
| (一)把握晚会主题 | 第31-32页 |
| (二)节目主题的意境表现 | 第32-34页 |
| 二、“互联网+”晚会受众定位 | 第34-36页 |
| (一)大数据分析晚会受众 | 第34-35页 |
| (二)大数据选择明星组合 | 第35-36页 |
| (三)大数据筛选流行文化元素 | 第36页 |
| 三、“互联网+”创新节目内容 | 第36-40页 |
| (一)主持人功能性创新设置 | 第36-37页 |
| (二)互动形式创新创造新型节目 | 第37-38页 |
| (三)节目编排创新 | 第38-40页 |
| 四、高科技创新屏幕效果 | 第40-46页 |
| (一)新材料打造立体屏幕 | 第40-42页 |
| (二)建立视觉景观 | 第42-44页 |
| (三)塑造立体的表演空间 | 第44-45页 |
| (四)注重视频呈现载体的造型设计 | 第45-46页 |
| 五、“互联网+”延伸传播媒介 | 第46-49页 |
| (一)台网联动,多屏互动 | 第47-48页 |
| (二)全媒体覆盖立体传播 | 第48-49页 |
| 注释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互联网+电视综艺晚会”策划中的问题及未来趋势 | 第50-55页 |
| 一、策划中存在的问题 | 第50-52页 |
| (一)大数据分析准确度的不确定性 | 第50-51页 |
| (二)技术手段的不稳定所带来的隐患 | 第51页 |
| (三)各工种配合的不协调 | 第51页 |
| (四)台网互动的真实性受怀疑 | 第51-52页 |
| 二、未来趋势 | 第52-55页 |
| (一)大数据继续引领策划走向 | 第52-53页 |
| (二)互动技术创新永不停歇 | 第53页 |
| (三)舞台表演的电视化趋势 | 第53-54页 |
| (四)电视综艺晚会与网络文化的融合 | 第54-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