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建堂地区铁、金成矿特征及综合信息预测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3-14页 |
| ·选题依据 | 第13页 |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4-15页 |
| ·研究区范围 | 第14页 |
| ·自然经济地理 | 第14-15页 |
| ·以往工作研究程度及存在主要问题 | 第15-18页 |
| ·区域地质工作 | 第15-16页 |
| ·矿产地质工作 | 第16-17页 |
| ·科研工作 | 第17页 |
| ·存在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实物工作量 | 第19-20页 |
| 第2章 成矿背景 | 第20-65页 |
| ·地层 | 第20-28页 |
| ·新元古界 | 第20-25页 |
| ·中生界 | 第25-27页 |
| ·新生界 | 第27-28页 |
| ·地质构造 | 第28-32页 |
| ·褶皱构造 | 第28-30页 |
| ·区域断裂 | 第30-32页 |
| ·岩浆岩 | 第32-39页 |
| ·古元古代西北楞片麻杂岩 | 第33-34页 |
| ·古生代晚寒武世花岗闪长岩 | 第34-35页 |
| ·晚古生代中-晚二叠世侵入岩 | 第35-39页 |
| ·地球物理特征 | 第39-51页 |
| ·区域重力特征 | 第39页 |
| ·研究区 1:5 万航磁特征 | 第39-51页 |
|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信息 | 第51-63页 |
| ·1:2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 第51-52页 |
| ·1:5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 第52-63页 |
| ·区域矿产概况 | 第63-65页 |
|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第65-80页 |
| ·金山岩金矿床 | 第65-67页 |
| ·矿区地质 | 第65-66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66-67页 |
| ·矿床成因 | 第67页 |
| ·找矿标志 | 第67页 |
| ·苇子沟岩金矿床 | 第67-71页 |
| ·矿区地质 | 第67-68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68-69页 |
| ·矿床成因 | 第69-70页 |
| ·找矿标志 | 第70-71页 |
| ·大盘道变质型铁(金)矿 | 第71-74页 |
| ·矿区地质 | 第71-72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72-73页 |
| ·矿床成因 | 第73-74页 |
| ·找矿标志 | 第74页 |
| ·红石矽卡岩型铁矿 | 第74-78页 |
| ·矿区地质 | 第75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75-77页 |
| ·矿床成因 | 第77-78页 |
| ·找矿标志 | 第78页 |
| ·成矿特征 | 第78-80页 |
| 第4章 建堂地区找矿条件及找矿标志 | 第80-94页 |
| ·地质条件 | 第80-81页 |
| ·地层条件 | 第80-81页 |
| ·构造条件 | 第81页 |
| ·岩浆岩条件 | 第81页 |
| ·地球物理标志 | 第81-83页 |
| ·地球化学标志 | 第83-90页 |
| ·单元素异常 | 第83-87页 |
| ·组合元素异常 | 第87-90页 |
| ·遥感蚀变标志 | 第90-94页 |
| ·蚀变提取依据及波普特征 | 第91页 |
| ·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 | 第91-94页 |
| 第5章 成矿预测区划分及评价 | 第94-101页 |
| ·成矿预测区划分 | 第94-95页 |
| ·成矿预测区特征及找矿潜力评价 | 第95-100页 |
| ·满堂沟AuⅡ级成矿预测区 | 第95-96页 |
| ·八家子沟Au多金属Ⅰ级成矿预测区 | 第96-98页 |
| ·大盘道Fe、AuⅠ级成矿预测区 | 第98-99页 |
| ·红石FeⅢ级成矿预测区 | 第99-100页 |
| ·找矿靶区优选及工作建议 | 第100-101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101-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