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农田温室气体 | 第15-16页 |
| ·农田CO_2的产生和排放 | 第15页 |
| ·农田CH_4的产生和排放 | 第15-16页 |
| ·农田N_2O的产生和排放 | 第16页 |
| ·施肥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16-19页 |
| ·化肥 | 第16-17页 |
| ·有机物料 | 第17-18页 |
| ·缓控释肥 | 第18-19页 |
| ·环境因素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19-21页 |
| ·温度 | 第19-20页 |
| ·土壤水分 | 第20页 |
| ·土壤pH | 第20-21页 |
| ·综合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 第21-22页 |
| ·本文研究契机与总体思路 | 第22-24页 |
| ·研究契机 | 第22页 |
| ·总体思路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24页 |
| ·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 ·取样方法 | 第25页 |
| ·气体通量的计算 | 第25-26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6-27页 |
| ·土壤养分指标及微生物碳、氮的测定方法 | 第26页 |
|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第26页 |
| ·磷脂脂肪酸分析 | 第26-27页 |
|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 | 第28-41页 |
|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规律 | 第28-32页 |
| ·麦季CO_2、CH_4和N_2O排放 | 第28-30页 |
| ·稻季CO_2、CH_4和N_2O排放 | 第30-32页 |
| ·温室气体排放季节总量 | 第32-34页 |
| ·等氮量施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 第32-33页 |
| ·优化施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 第33-34页 |
| ·温室气体排放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 | 第34-37页 |
| ·等氮量施肥温室气体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 | 第34-36页 |
| ·优化施肥温室气体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 | 第36-37页 |
| ·讨论 | 第37-39页 |
| ·农田CO_2、CH_4和N_2O的排放规律 | 第37-38页 |
| ·施肥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土壤与环境因子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41-60页 |
| ·等氮量施肥土壤与环境因子特征分析 | 第41-49页 |
| ·土温、含水量与pH变化特征 | 第41-43页 |
| ·土温、含水量、pH变化与温室气体相关分析 | 第43页 |
| ·生育期硝态氮含量 | 第43-44页 |
| ·生育期铵态氮含量 | 第44-45页 |
| ·生育期脲酶含量 | 第45-46页 |
| ·生育期微生物碳氮含量 | 第46-48页 |
| ·生育期土壤肥力因子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分析 | 第48页 |
| ·土壤养分状况 | 第48-49页 |
| ·优化施肥土壤与环境因子特征分析 | 第49-57页 |
| ·土温、含水量与pH变化特征 | 第49-51页 |
| ·土温、含水量、pH变化与温室气体相关分析 | 第51页 |
| ·生育期硝态氮含量 | 第51-52页 |
| ·生育期铵态氮含量 | 第52-53页 |
| ·生育期脲酶含量 | 第53-54页 |
| ·生育期微生物碳氮含量 | 第54-56页 |
| ·生育期土壤因子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分析 | 第56页 |
| ·土壤养分状况 | 第56-57页 |
| ·讨论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 | 第60-66页 |
| ·等氮量施肥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变化 | 第60-62页 |
| ·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的变化 | 第60-61页 |
| ·土壤PLFA的主成分分析 | 第61-62页 |
| ·优化施肥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变化 | 第62-64页 |
| ·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的变化 | 第62-63页 |
| ·土壤PLFA的主成分分析 | 第63-64页 |
| ·讨论 | 第64-65页 |
| ·等氮量施肥方式下土壤磷脂脂肪酸的变化及微生物多样性 | 第64-65页 |
| ·优化施肥方式下土壤磷脂脂肪酸的变化及微生物多样性 | 第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8页 |
| ·全文结论 | 第66-67页 |
| ·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