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陆坡水域三种中层鱼类的生物学及分布特征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 ·中层鱼类的分布及资源储量 | 第8-9页 |
| ·分布 | 第8页 |
| ·资源储量 | 第8-9页 |
| ·中层鱼类的生物学特征 | 第9-11页 |
| ·种类组成 | 第9-10页 |
| ·生理特征 | 第10页 |
| ·昼夜垂直移动 | 第10页 |
| ·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 第10-11页 |
| ·生长与繁殖 | 第11页 |
| ·中层鱼类的开发利用 | 第11-12页 |
| ·中层鱼类在深海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 ·在深海食物网中的地位 | 第12页 |
| ·在深海碳循环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 ·我国中层鱼类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尾明角灯鱼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 第15-2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5-16页 |
| ·数据来源 | 第15页 |
| ·生物学测定 | 第15页 |
| ·数据处理 | 第15-16页 |
| ·结果 | 第16-22页 |
| ·体长体重组成 | 第16-18页 |
| ·体长体重关系 | 第18-19页 |
| ·性腺发育特征 | 第19-20页 |
| ·摄食等级组成 | 第20-22页 |
| ·讨论 | 第22-25页 |
| ·体长体重 | 第22-23页 |
| ·繁殖 | 第23页 |
| ·摄食 | 第23-25页 |
| 第3章 蝰鱼、烛光鱼的生物学特征 | 第25-3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5-26页 |
| ·数据来源 | 第25页 |
| ·生物学测定 | 第25页 |
|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 ·结果 | 第26-30页 |
| ·蝰鱼、烛光鱼的体长体重组成 | 第26-28页 |
| ·蝰鱼、烛光鱼的体长体重关系 | 第28-29页 |
| ·蝰鱼、烛光鱼的摄食等级组成 | 第29-30页 |
| ·讨论 | 第30-32页 |
| ·蝰鱼、烛光鱼的体长体重 | 第30页 |
| ·蝰鱼、烛光鱼的摄食等级组成 | 第30-32页 |
| 第4章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尾明角灯鱼的分布特征 | 第32-41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2-34页 |
| ·调查时间及范围 | 第32页 |
| ·采样方式及环境数据来源 | 第32页 |
| ·数据处理 | 第32-34页 |
| ·结果 | 第34-39页 |
| ·拖网渔获分布 | 第34-36页 |
| ·渔场重心 | 第36页 |
| ·尾明角灯鱼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36-39页 |
| ·讨论 | 第39-41页 |
| ·分布 | 第39-40页 |
| ·渔场重心 | 第40页 |
| ·尾明角灯鱼的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0-41页 |
| 第5章 蝰鱼的分布特征 | 第41-5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1-43页 |
| ·调查时间及范围 | 第41页 |
| ·采样方式及环境数据来源 | 第41页 |
| ·数据处理 | 第41-43页 |
| ·结果 | 第43-48页 |
| ·拖网渔获分布 | 第43-45页 |
| ·渔场重心 | 第45页 |
| ·蝰鱼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5-48页 |
| ·讨论 | 第48-50页 |
| ·分布 | 第48-49页 |
| ·蝰鱼的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9-50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 ·结论 | 第50页 |
| ·展望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