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

基于SD模型的上海住房保障水平仿真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1页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4-16页
     ·选题背景第14-15页
     ·选题意义第15-16页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第16-18页
     ·研究目的第16-17页
     ·研究内容第17-18页
   ·研究方法及研究设计第18-21页
     ·研究方法第18-19页
     ·研究设计第19-21页
第二章 住房保障水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21-29页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1-23页
     ·住房保障第21页
     ·保障性住房第21-23页
     ·住房保障水平第23页
   ·住房保障理论第23-29页
     ·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理论第23-25页
     ·关于住房保障方面的理论第25-29页
第三章 文献综述第29-38页
   ·国外住房保障研究现状第29-32页
     ·国外关于住房保障政策的研究第29-30页
     ·国外关于住房保障内容的研究第30页
     ·国外关于住房保障中政府责任的研究第30-31页
     ·国外关于住房保障模式的研究第31页
     ·对国外住房保障研究的经验借鉴第31-32页
   ·国内住房保障研究现状第32-36页
     ·国内关于住房保障政策的研究第32-33页
     ·国内关于住房保障现状的研究第33页
     ·国内关于住房保障政府责任的研究第33-34页
     ·国内关于住房补贴方式的研究第34-35页
     ·国内关于住房保障水平的研究第35-36页
   ·系统动力学在保障房领域的应用研究第36-37页
     ·系统动力学在经济社会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第36页
     ·系统动力学在保障房领域的应用研究第36-37页
   ·文献评述第37-38页
第四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住房保障水平理论模型的构建第38-48页
   ·系统动力学简介第38-39页
   ·VENSIMPLE软件介绍第39-41页
   ·模型基本假设第41-42页
   ·系统仿真目的及边界确定第42-43页
   ·模型各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第43-48页
     ·人口子系统第43-44页
     ·经济子系统第44-45页
     ·保障性住房投入子系统第45-46页
     ·保障性住房效益子系统第46-47页
     ·保障性住房仿真模型第47-48页
第五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住房保障水平仿真模拟第48-106页
   ·案例选择第48-51页
     ·上海市概况第48页
     ·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分析第48-51页
   ·政策仿真模拟的总体思路第51-52页
   ·系统模型的构建第52-59页
     ·模型流图的绘制第52-53页
     ·模型方程的建立第53-59页
   ·模型参数估计第59-67页
     ·客观属性参数估计第59-63页
     ·决策调控参数第63-67页
   ·模型有效性检验第67-80页
     ·子系统合理性检验第68-75页
     ·参数敏感性分析第75-76页
     ·历史数据吻合性检验第76-80页
   ·模型仿真第80-106页
     ·基础情景的政策仿真实验第81-87页
     ·保障房投资比例的政策仿真实验第87-90页
     ·保障房投资结构调整的政策仿真实验第90-94页
     ·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整的政策仿真实验第94-100页
     ·个人信用水平调整的政策仿真实验第100-103页
     ·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政策仿真实验第103-106页
第六章 基于仿真分析的对策和建议第106-113页
   ·住房补贴方式逐步实现向“人头补贴”的变革第106-107页
   ·确定适度的住房保障投资比例第107页
   ·优化调整住房保障投资结构第107-108页
   ·创造稳定的房地产市场环境第108-109页
   ·建立并不断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第109页
   ·为生育政策的调整做好应对措施第109-110页
   ·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其他建议第110-113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3-116页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13-114页
   ·研究的创新第114页
   ·研究的展望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2页
附录第122-12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2C电商企业物流模式评价与选择研究
下一篇:上海保障性住房水平的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