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33页 |
·相关概念的解析 | 第13-19页 |
·新城 | 第13-16页 |
·新城发展阶段概述 | 第13-14页 |
·新城定义及类型综述 | 第14-15页 |
·本文中新城的定义 | 第15-16页 |
·绿地 | 第16-17页 |
·绿地的定义与分类 | 第16-17页 |
·本文对于绿地范围的界定 | 第17页 |
·整合 | 第17-19页 |
·系统与系统论 | 第18页 |
·对于整合的定义 | 第18-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5页 |
·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新城模式”方兴未艾 | 第19-22页 |
·我国新城建设中城市与自然矛盾凸显 | 第22-2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25-29页 |
·城市与自然关系方面研究 | 第25-27页 |
·新城绿地方面研究 | 第27-28页 |
·整合性设计方面研究 | 第28-2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理论层面 | 第29页 |
·实践层面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文献资料收集 | 第30页 |
·矛盾分析 | 第30页 |
·系统分析 | 第30页 |
·归纳总结 | 第30页 |
·理论联系实际 | 第30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30-33页 |
2. 城市与自然融合理念的回归 | 第33-50页 |
·城市的雏形阶段—自然生存经验的积累 | 第33页 |
·依附于自然的选址 | 第33页 |
·改造自然的原始阶段 | 第33页 |
·农耕文明时期—分离与并存 | 第33-41页 |
·竖向封闭边界造成空间分离 | 第34-35页 |
·城市与外部自然的适应性并存 | 第35-38页 |
·自然元素的城市功能化 | 第38-39页 |
·园林出现及其影响 | 第39-41页 |
·工业文明时期—“帝国式自然观”下的扩张与侵占 | 第41-45页 |
·自然生产方式的消失 | 第41-42页 |
·帝国式自然观的影响 | 第42-43页 |
·风景式造园和城市公园的出现及其影响 | 第43-45页 |
·生态文明时期—融合理念的回归 | 第45-48页 |
·区域自然保护阶段 | 第46页 |
·城市与自然的相互渗透 | 第46-47页 |
·风景园林的新使命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3. 城市与自然关系视角下的新城及其绿地的发展与问题综述 | 第50-77页 |
·从乌托邦到田园城—乡村保护与中央公园 | 第50-54页 |
·田园城市模型 | 第50-52页 |
·田园城市的实践 | 第52-53页 |
·田园城问题分析 | 第53-54页 |
·从田园城到新城—连接城市与自然的绿地结构体系的建立 | 第54-73页 |
·英国绿带政策及其影响 | 第57-60页 |
·城市绿地发展背景下的绿地联系性的确立 | 第60-63页 |
·相关城市规划思想对新城绿地引发的新变化 | 第63-71页 |
·邻里单元模式与绿地分散化及隔离型绿地的产生 | 第64-67页 |
·带状城市模式与线形交通对绿地的引导作用 | 第67-69页 |
·现代主义思潮的“集中与分散” | 第69-71页 |
·发达国家及地区大规模新城建设时期新城绿地的问题分析 | 第71-73页 |
·绿带保护模式的反思 | 第71-72页 |
·新城内部大面积绿地空间造成的土地浪费与城市隔离 | 第72-73页 |
·新城绿地类型较为简单 | 第73页 |
·后新城时代—国内新城绿地的发展与问题 | 第73-76页 |
·新城绿地先破坏后绿化现象严重 | 第73-74页 |
·新城绿地尺度失衡 | 第74-75页 |
·树状思维导致绿地参与性偏低 | 第75页 |
·新城绿地建设中的”绿色沙漠“化现象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4. 新城绿地整合理念的提出 | 第77-99页 |
·整合价值观的确立 | 第77-79页 |
·联系性 | 第77-78页 |
·多样性 | 第78-79页 |
·过程性 | 第79页 |
·经济性 | 第79页 |
·整合对象的确立 | 第79-83页 |
·自然及自然要素的解构 | 第80-81页 |
·城市及城市要素的解构 | 第81-83页 |
·绿地作为整合媒介的优势 | 第83-86页 |
·绿地尺度类型的多样化 | 第83页 |
·绿地的开放性 | 第83-84页 |
·绿地的平面性 | 第84-85页 |
·绿地的生长性 | 第85-86页 |
·新城绿地整合的优势 | 第86-88页 |
·城市与自然融合的建设理念 | 第86页 |
·与自然关系密切的区位特点 | 第86-87页 |
·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模式 | 第87-88页 |
·新城规划与建设尺度的适中性 | 第88页 |
·新城绿地整合性的理论借鉴 | 第88-99页 |
·从“景观都市主义”看整合 | 第88-91页 |
·风景园林主导地位的确立 | 第88-89页 |
·景观都市主义对中间地带的重视 | 第89-90页 |
·景观都作为基础设施 | 第90-91页 |
·从“绿色基础设施”看整合 | 第91-94页 |
·多功能的整合性与相互影响 | 第92页 |
·由区域到场地的绿地结构 | 第92-94页 |
·从“新城市主义”看整合 | 第94-99页 |
·新城市主义在新城建设中的广泛应用 | 第97页 |
·TND与TOD模式对绿地形态的影响 | 第97-99页 |
5. 新城绿地整合体系的构建 | 第99-159页 |
·绿地作为区域生态保护的整合 | 第99-111页 |
·建立区域生态绿地保护体系的意义 | 第99-100页 |
·城市外部环境的保护与引导 | 第99页 |
·对新城增长边界的有效控制 | 第99-100页 |
·绿地系统生态完整性的体现 | 第100页 |
·城市与自然融合的结构基础 | 第100页 |
·区域生态绿地的范畴 | 第100-101页 |
·新城区域生态绿地体系构建的方法 | 第101-111页 |
·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引入 | 第101-106页 |
·控制性绿地结构的建立 | 第106-109页 |
·控制性绿地政策与监管模式的建立 | 第109-111页 |
·绿地作为中间领域的整合 | 第111-130页 |
·建立绿地中间领域的意义 | 第111-112页 |
·绿地中间领域的范畴 | 第112-114页 |
·绿地中间领域的类型 | 第112-113页 |
·绿地中间领域的形态 | 第113页 |
·绿地中间领域的功能 | 第113-114页 |
·新城绿地中间领域构建的方法 | 第114-130页 |
·自然要素的景观功能化 | 第114-119页 |
·自然过程的景观重建化 | 第119-122页 |
·城市要素的景观设施化 | 第122-125页 |
·城市事件的景观引入化 | 第125-130页 |
·绿地作为连接与渗透结构的整合 | 第130-154页 |
·建立连接与渗透结构的意义 | 第130-132页 |
·由边界到整体 | 第130页 |
·流动性 | 第130-131页 |
·可达性 | 第131页 |
·平等性 | 第131页 |
·整合体系自身的完整性与联系性 | 第131-132页 |
·绿地连接与渗透结构的范畴 | 第132-133页 |
·新城绿地连接与渗透结构的构建方法 | 第133-154页 |
·绿地与线形自然要素的结合 | 第134-139页 |
·绿地与线形交通设施的结合—由附属绿地向公园绿地转变 | 第139-147页 |
·建立口袋公园模式的分布式绿地结构 | 第147-154页 |
·小结 | 第154-15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3页 |
·论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 第159-160页 |
·创新性归纳 | 第160-161页 |
·研究尚待完善之处 | 第161-162页 |
·写在最后的话—引申与思考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0页 |
插图目录 | 第170-182页 |
个人简介 | 第182-183页 |
导师简介 | 第183-184页 |
致谢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