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中路隧道掌子面稳定性与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隧道掌子面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13-26页 |
·围岩变形机制 | 第13-15页 |
·掌子面围岩变形规律 | 第15-20页 |
·隧道掌子面围岩变形分布规律 | 第15-18页 |
·掌子面失稳塌方事故分析 | 第18-19页 |
·掌子面失稳破坏机制 | 第19-20页 |
·影响掌子面稳定性的因素 | 第20-24页 |
·不良地质条件的影响 | 第21页 |
·地应力的影响 | 第21页 |
·地下水的影响 | 第21-22页 |
·隧道断面尺寸和形状的影响 | 第22页 |
·隧道工法的影响 | 第22-23页 |
·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影响 | 第23-24页 |
·隧道围岩与支护作用体系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隧道掌子面稳定性评价与安全预报 | 第26-42页 |
·围岩级别与掌子面稳定性 | 第26-30页 |
·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分析应用 | 第30-34页 |
·超前地质预报分析常用方法研究 | 第30-31页 |
·预报方法的合理选择 | 第31-33页 |
·地质分析预报准则 | 第33-34页 |
·基于监控量测的隧道安全预报机制 | 第34-40页 |
·隧道安全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 第34-37页 |
·监控量测控制标准 | 第37-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掌子面变形控制机理和效应分析 | 第42-64页 |
·新意法对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的研究 | 第42-44页 |
·新意法的基本原理 | 第42-43页 |
·核心土对于稳定掌子面的重要意义 | 第43-44页 |
·掌子面变形控制对策 | 第44-50页 |
·保护性措施—掌子面超前预支护 | 第44-46页 |
·加固性措施—超前核心土预加固 | 第46-50页 |
·掌子面围岩变形控制效应分析 | 第50-63页 |
·模型及工况 | 第51-53页 |
·计算参数的获取 | 第53-55页 |
·不同措施控制效应对比分析 | 第55-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中山中路隧道工程实例分析 | 第64-77页 |
·中山中路隧道工程概况 | 第64-65页 |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 第64页 |
·隧道水文地质条件 | 第64-65页 |
·施工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65-67页 |
·隧道掌子面失稳与初支大变形问题 | 第65-66页 |
·隧道变形与失稳原因分析 | 第66-67页 |
·掌子面失稳与变形控制方案 | 第67-71页 |
·方案评估 | 第67页 |
·变形控制措施 | 第67-70页 |
·控制指标及要求 | 第70-71页 |
·数值模拟与监控量测分析 | 第71-75页 |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1页 |
·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资料对比分析 | 第71-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页 |
·建议及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