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穿舱爆炸对舰船的毁伤评估程序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7页 |
·引言 | 第8-10页 |
·反舰导弹概述 | 第10-11页 |
·反舰导弹穿舱爆炸毁伤的研究概况 | 第11-25页 |
·反舰导弹整体穿甲破坏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高速破片侵彻毁伤研究概况 | 第15-20页 |
·爆炸冲击波结构毁伤研究概况 | 第20-25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锥形导弹整体穿甲毁伤评估模块 | 第27-54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锥形弹体穿甲薄板剩余速度计算模型 | 第28-39页 |
·正穿甲薄板剩余速度计算模型[13] | 第28-31页 |
·低斜角穿甲薄板剩余速度计算模型 | 第31-35页 |
·高斜角穿甲薄板剩余速度计算模型 | 第35-39页 |
·锥形弹体穿甲毁伤程序评估 | 第39-46页 |
·弹体穿甲毁伤评估模块概述 | 第39-41页 |
·正穿甲剩余速度计算 | 第41-43页 |
·低斜角穿甲剩余速度计算 | 第43-44页 |
·高斜角穿甲剩余速度计算 | 第44-45页 |
·典型反舰导弹穿甲剩余速度计算 | 第45-46页 |
·锥形弹体穿甲薄板仿真模拟 | 第46-53页 |
·正穿甲仿真计算 | 第47-49页 |
·低斜角穿甲仿真计算 | 第49-51页 |
·高斜角穿甲仿真计算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战斗部高速破片毁伤评估模块 | 第54-74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圆柱形战斗部破片载荷计算模型 | 第55-61页 |
·战斗部破片的形成机理 | 第55-56页 |
·战斗部破片的空间分布 | 第56-58页 |
·战斗部破片的质量分布 | 第58-59页 |
·战斗部破片的速度特性 | 第59-60页 |
·战斗部破片的打击纵深 | 第60-61页 |
·圆柱形战斗部破片毁伤程序评估 | 第61-73页 |
·破片毁伤评估模块概述 | 第61-63页 |
·破片的质量分布计算 | 第63-65页 |
·破片的空间分布计算 | 第65-70页 |
·破片的速度特性计算 | 第70-71页 |
·破片的打击纵深计算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舱内爆炸冲击波毁伤评估模块 | 第74-97页 |
·引言 | 第74-75页 |
·冲击波载荷及结构响应计算模型 | 第75-83页 |
·冲击波载荷计算模型 | 第75-78页 |
·冲击波结构响应计算模型 | 第78-83页 |
·爆炸冲击波毁伤程序评估 | 第83-91页 |
·冲击波毁伤评估模块概述 | 第83-85页 |
·爆炸舱内准静态压力计算 | 第85-87页 |
·最终破口半径计算 | 第87-89页 |
·相邻舱室平衡压力计算 | 第89-91页 |
·裸药在舱室内爆仿真模拟 | 第91-96页 |
·仿真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91-92页 |
·相邻舱室压力仿真计算 | 第92-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100页 |
·引言 | 第97页 |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97-98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98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和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