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部分 大别苏鲁地区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 第12-8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17页 |
| ·研究区域已有的地球物理成果 | 第17-25页 |
| ·天然地震方面的研究 | 第17-19页 |
| ·人工地震方面的研究 | 第19-20页 |
| ·联合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资料的研究 | 第20-21页 |
| ·重磁资料 | 第21-23页 |
| ·大地电磁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背景噪声发展回顾 | 第25-34页 |
| ·背景噪声的发展 | 第25-26页 |
| ·互相关与格林函数 | 第26-32页 |
| ·基于模式均分 | 第26-27页 |
| ·时间反转(演)不变性原理 | 第27-28页 |
| ·稳相理论 | 第28-29页 |
| ·互易性定理 | 第29-31页 |
| ·一般性数学推导 | 第31-32页 |
| ·背景噪声的应用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数据前期处理 | 第34-49页 |
| ·数据来源 | 第34-35页 |
| ·原始数据预处理 | 第35-36页 |
| ·时间域和频率域的归一化 | 第36-38页 |
| ·互相关叠加 | 第38-41页 |
| ·群速度频散测量 | 第41-45页 |
| ·相速度频散测量 | 第45-47页 |
| ·频散的质量控制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反演方法及结果 | 第49-71页 |
| ·Torantola反演方法 | 第50-56页 |
| ·Torantola离散反演 | 第50-53页 |
| ·Torantola连续反演 | 第53-56页 |
| ·Ditamar—Yanovskaya反演方法 | 第56-59页 |
| ·Occam反演方法 | 第59-60页 |
| ·Torantola连续反演相关参数选取 | 第60-63页 |
| ·反演结果 | 第63-67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67-71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4页 |
| 第二部分 汶川地震科学钻探井孔附近微震定位 | 第84-12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5-93页 |
| ·线性方法 | 第85-88页 |
| ·非线性定位方法 | 第88-89页 |
| ·地震定位的困难 | 第89-9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2-93页 |
| 第二章 汶川地震科学深钻井孔附近微震定位的一些问题及微震数据转换 | 第93-102页 |
| ·仪器布设 | 第93-96页 |
| ·数据采集 | 第96页 |
| ·数据处理 | 第96-98页 |
| ·坐标系统选择 | 第97-98页 |
| ·速度模型选择 | 第98页 |
| ·数据转换 | 第98-102页 |
| 第三章 大天池微震定位 | 第102-121页 |
| ·S变换检验微震信号 | 第102-106页 |
| ·S变换基本理论简介 | 第102-104页 |
| ·S变换分析微震信号 | 第104-106页 |
| ·大天池微震定位 | 第106-116页 |
| ·和达法确定发震时刻 | 第106-107页 |
| ·偏振分析确定方位 | 第107-110页 |
| ·震源扫描法(SSA)定位 | 第110-116页 |
| ·微震震级的确定 | 第116-119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119-121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 致谢 | 第129-131页 |
| 作者简介、在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