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烈度速报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 ·地震危害与防治 | 第11-15页 |
| ·我国地震的特点 | 第11-13页 |
| ·地震灾害的防治对策 | 第13-15页 |
| ·建立地震预警及烈度速报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 ·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的发展回顾 | 第16-27页 |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6-23页 |
| ·地震预警 | 第16-19页 |
| ·烈度速报 | 第19-23页 |
| ·我国大陆地区现状 | 第23-26页 |
| ·我国在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的不足 | 第26-27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地震预警基础理论与实现方法 | 第31-43页 |
| ·地震预警基础理论 | 第31-34页 |
| ·地震预警、预测、预报的区别 | 第31页 |
| ·地震预警基本原理 | 第31-34页 |
| ·本地预警 | 第32页 |
| ·异地预警 | 第32-34页 |
| ·地震预警的关键技术 | 第34-41页 |
| ·震级确定 | 第34-39页 |
| ·P波震相拾取 | 第39-41页 |
| ·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实现方法 | 第43-57页 |
| ·地震烈度及速报 | 第43页 |
| ·地震烈度 | 第43页 |
| ·烈度速报 | 第43页 |
|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的关系 | 第43-47页 |
|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单一参数的关系 | 第44-45页 |
|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多个参数的关系 | 第45-46页 |
|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关系的多值性 | 第46-47页 |
| ·地震烈度的衰减规律 | 第47-52页 |
| ·震中距、震源距、断层距和能中距 | 第47-48页 |
| ·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关系 | 第48-49页 |
| ·圆形等震线的烈度衰减关系 | 第49-50页 |
| ·椭圆形等震线的烈度衰减关系 | 第50-52页 |
| ·仪器烈度计算方法 | 第52-56页 |
| ·美国 | 第52-53页 |
| ·日本 | 第53-55页 |
| ·地震烈度模糊判别算法 | 第55页 |
| ·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 | 第55-56页 |
| ·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之间的关系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基于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烈度计设计 | 第57-91页 |
| ·硬件设计 | 第57-69页 |
| ·总体设计 | 第57页 |
| ·芯片选型 | 第57-69页 |
| ·MEMS传感器 | 第57-64页 |
| ·模数转换器 | 第64-66页 |
| ·中央处理器 | 第66页 |
| ·其他部分 | 第66-69页 |
| ·数字滤波器设计 | 第69-72页 |
| ·软件设计 | 第72-75页 |
| ·仿真、测试及性能分析 | 第75-89页 |
| ·仿真 | 第75-79页 |
| ·测试 | 第79-86页 |
| ·性能分析 | 第86-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第五章 烈度速报系统的建立及运行 | 第91-109页 |
| ·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 第91页 |
| ·武汉城市圈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 | 第91-107页 |
| ·总体结构 | 第91-95页 |
| ·组网方式 | 第95-96页 |
| ·系统功能 | 第96-102页 |
| ·观测站点布设 | 第102-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109-111页 |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09-110页 |
| ·展望 | 第110-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1页 |
| 作者简介、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情况 | 第121-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