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河源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问题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7页
   ·研究背景第13页
   ·研究意义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15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4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研国内外究成果分析与评价第15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第16-17页
第二章 河源市新生代农民工现状调查与分析第17-37页
   ·总体状况第17-20页
     ·性别、年龄及政治面貌第17-18页
     ·进城时间第18页
     ·婚姻状况第18-19页
     ·受教育程度第19-20页
   ·职业选择与状况第20-23页
     ·进城就业的动机第20页
     ·进城务工的途径第20-21页
     ·职业类别第21页
     ·职业稳定性第21-22页
     ·收入和参加培训情况第22-23页
   ·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接受第23-25页
     ·饮食习惯第23-24页
     ·住宿方式第24页
     ·业余时间安排第24-25页
     ·文化生活第25页
   ·社会交往第25-28页
     ·个人之间的交往第25-27页
     ·团体之间的交往第27页
     ·农民工的困难求助第27-28页
   ·自我认同第28-32页
     ·角色中断第28-30页
     ·角色认知第30-31页
     ·角色学习第31页
     ·角色扮演第31-32页
   ·未来预期第32-37页
     ·住房第32-33页
     ·婚姻第33页
     ·余钱计划第33-34页
     ·对将来的打算第34页
     ·希望团组织提供帮助的事情第34-35页
     ·对未来的展望第35-37页
第三章 我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特点和影响因素第37-45页
   ·新生代农民工总体现状特点第37-38页
     ·新生代农民工转就业的灵活性较强第37页
     ·新生代农民工转移模式以异地转移为主第37-38页
     ·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意愿强第38页
   ·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趋势第38-39页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规模仍会继续扩大第38页
     ·新生代农民转移就业去向第38-39页
   ·影响因素第39-45页
     ·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第39-40页
     ·政府层面的影响因素第40-41页
     ·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第41-42页
     ·自身层面的影响因素第42页
     ·权益保障层面的影响因素第42-43页
     ·心理层面的影响因素第43页
     ·职业培训层面的影响因素第43-45页
第四章 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示范县的先进经验第45-49页
   ·我国东中西部划分情况第45页
   ·东部省份的先进经验第45-46页
     ·推进“校企对口”培训模式第45页
     ·对口劳动输出第45-46页
     ·完善就业网络体系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第46页
     ·优惠政策助推,实现自主创业劳动就业第46页
   ·中部省份的先进经验第46-47页
     ·服务劳动,强化劳务输出工作第46-47页
     ·筑巢引凤,促进单向输出向就地转移转变第47页
     ·拓展劳务输出途径,实现境外效益输出第47页
     ·统筹城乡培训资源,构筑职业培训体系第47页
   ·西部省份的先进经验第47-49页
     ·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第47-48页
     ·利用垂直整合模式,促进就地就近转移第48页
     ·整合土地资源,创新创业模式第48页
     ·加强维权保障服务,切实维护务工人员各项权益第48-49页
第五章 促进河源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对策建议第49-53页
   ·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第49-50页
   ·完善权益保障制度第50页
   ·加快团组织建立,开展组织生活第50页
   ·完善就业信息传输渠道第50页
   ·完善就业政策第50-51页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第51页
   ·专项服务,均等服务,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第51-52页
   ·对返乡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第52-53页
结论和不足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附录:河源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问题调查问卷第56-6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山市南头镇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
下一篇:高职院校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和成因分析--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