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0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我国遗赠扶养协议基本理论 | 第10-24页 |
| 一、 遗赠扶养协议概述 | 第10-14页 |
| (一) 遗赠扶养协议的概念 | 第10页 |
| (二) 遗赠扶养协议的特征 | 第10-12页 |
| (三) 遗赠扶养协议的立法背景 | 第12-13页 |
| (四) 遗赠扶养协议制度的意义 | 第13-14页 |
| 二、 遗赠扶养协议的性质 | 第14-17页 |
| (一) 关于遗赠扶养协议性质的学说 | 第14-16页 |
| (二) 遗赠扶养协议兼具合同性质又属于继承方面的内容 | 第16-17页 |
| 三、 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 | 第17-20页 |
| (一) 遗赠扶养协议的有效要件 | 第17-19页 |
| (二) 遗赠扶养协议的对内效力 | 第19-20页 |
| (三) 遗赠扶养协议的对外效力 | 第20页 |
| 四、 遗赠扶养协议与相关制度的比较 | 第20-24页 |
| (一) 遗赠扶养协议与“五保”供养制度 | 第20-21页 |
| (二) 遗赠扶养协议与遗赠 | 第21-22页 |
| (三) 遗赠扶养协议与继承契约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遗赠扶养协议制度的适用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30页 |
| 一、 遗赠扶养协议制度的适用 | 第24-25页 |
| 二、 遗赠扶养协议存在的问题 | 第25-30页 |
| (一) 未明确规定遗赠扶养协议的形式要件 | 第25-26页 |
| (二) 遗赠扶养协议的订立主体过于狭窄 | 第26-27页 |
| (三) 遗赠扶养协议的内容过于简单 | 第27页 |
| (四) 扶养方权利的实现缺少相应的保护性规定 | 第27-29页 |
| (五) 遗赠扶养协议地履行缺乏监督机制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我国遗赠扶养协议制度之完善 | 第30-40页 |
| 一、 规范遗赠扶养协议的形式要件 | 第30页 |
| (一) 明确遗赠扶养协议需采用书面形式办理 | 第30页 |
| (二) 当事人可自由选择公证或见证 | 第30页 |
| 二、 扩大遗赠扶养协议的主体范围 | 第30-34页 |
| (一) 扩大扶养人的范围 | 第30-33页 |
| (二) 扩大被扶养人的范围 | 第33-34页 |
| 三、 明确扶养人、被扶养人的权利义务 | 第34-36页 |
| (一) 被扶养人的权利义务 | 第34-35页 |
| (二) 扶养人的权利义务 | 第35-36页 |
| 四、 完善扶养人权利保障制度 | 第36-37页 |
| (一) 构建遗赠扶养协议中的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 | 第36-37页 |
| (二) 比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行使权利 | 第37页 |
| 五、 构建遗赠扶养协议的监督机制 | 第37-40页 |
| (一) 设立协议监督人 | 第38页 |
| (二) 建立相关组织、机构介入的监督机制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个人简历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