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玉米倒伏的类型 | 第9-10页 |
·玉米倒伏的危害 | 第10页 |
·对玉米生理活动的影响 | 第10页 |
·对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第10页 |
·对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影响 | 第10页 |
·对其它方面的影响 | 第10页 |
·影响玉米倒伏的因素 | 第10-14页 |
·外部因素 | 第11-12页 |
·气候条件 | 第11页 |
·栽培管理措施 | 第11页 |
·病虫害 | 第11-12页 |
·其他因素 | 第12页 |
·内部因素 | 第12-14页 |
·植株形态特征 | 第12页 |
·茎秆解剖特征 | 第12-13页 |
·茎秆化学成分 | 第13页 |
·茎秆力学特性 | 第13-14页 |
·玉米倒伏的防御 | 第14-16页 |
·品种选择 | 第14页 |
·合理密植 | 第14页 |
·科学水肥 | 第14-15页 |
·病虫防治 | 第15页 |
·化学调控 | 第15-16页 |
2 引言 | 第16-17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试验设计 | 第17页 |
·取样时期 | 第17-18页 |
·抗倒伏试验取样时期 | 第17页 |
·化学调控试验取样时期 | 第17-18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8-20页 |
·倒伏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8-19页 |
·株高和穗位高 | 第18页 |
·基部第三节茎粗和长度 | 第18页 |
·重心高度 | 第18页 |
·单株叶面积 | 第18页 |
·地上部鲜重和干重 | 第18页 |
·茎秆硬皮穿刺力 | 第18页 |
·茎秆垂直压碎力 | 第18-19页 |
·茎秆解剖特征 | 第19页 |
·考种与计产 | 第19页 |
·化学调控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9-20页 |
4 结果分析 | 第20-29页 |
·玉米倒伏与茎秆主要性状的关系 | 第20-25页 |
·倒伏植株与对照植株形态特性的差异 | 第20-21页 |
·茎秆主要形态指标的差异 | 第20页 |
·地上部鲜重、干重及重心高度的差异 | 第20-21页 |
·解剖特征的差异 | 第21-22页 |
·硬皮厚度的差异 | 第21页 |
·维管束数目和面积的差异 | 第21-22页 |
·力学特性的差异 | 第22-23页 |
·倒伏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 第23-24页 |
·倒伏对穗部性状影响 | 第24-25页 |
·不同植株生长复合调节剂对玉米倒伏和产量的调控效应 | 第25-29页 |
·不同植物生长复合调节剂对倒伏率的影响 | 第25页 |
·不同植物生长复合调节剂对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 第25-27页 |
·对玉米形态特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对茎秆解剖特征的影响 | 第26-27页 |
·对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27页 |
·不同植物生长复合调节剂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7-29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29-33页 |
·玉米倒伏与茎杆主要性状的关系 | 第29-31页 |
·形态特性与倒伏的关系 | 第29页 |
·解剖特征与倒伏的关系 | 第29-30页 |
·力学特性与倒伏的关系 | 第30页 |
·倒伏对穗部性状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不同植物生长复合调节剂对玉米倒伏和产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对玉米倒伏率影响 | 第31页 |
·不同植物生长复合调节剂对主要抗倒伏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不同植物生长复合调节剂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英文摘要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