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族司法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37页 |
| ·选题的缘起 | 第12-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 ·研究现状与资料收集 | 第16-26页 |
| ·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 ·资料收集 | 第23-26页 |
|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6-30页 |
| ·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 ·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 ·概念界定与创新之处 | 第30-37页 |
| ·概念界定 | 第30-36页 |
| ·创新之处 | 第36-37页 |
| 第2章 家族司法发展演变和盛行之社会成因 | 第37-62页 |
| ·家族司法的发展演变 | 第37-52页 |
| ·家族司法的萌芽 | 第37-39页 |
| ·家族司法的发展 | 第39-43页 |
| ·家族司法的完善 | 第43-48页 |
| ·家族司法的淡出 | 第48-50页 |
| ·家族司法的转型 | 第50-52页 |
| ·家族司法盛行之社会成因 | 第52-62页 |
| ·重血缘的国家形成 | 第53-54页 |
| ·社会结构的二元性 | 第54-56页 |
| ·法律治理的二元性 | 第56-58页 |
| ·司法审判的二元性 | 第58-62页 |
| 第3章 家族司法的思想基础 | 第62-71页 |
| ·独特的农耕文化 | 第62-64页 |
| ·德、法、情、理结合 | 第64-66页 |
| ·法致中和 | 第66-67页 |
| ·实践理性的经世致用精神 | 第67-71页 |
| 第4章 家族司法的组织结构和诉讼审判 | 第71-85页 |
| ·家族司法的组织结构 | 第71-76页 |
| ·家 | 第71-73页 |
| ·房 | 第73-75页 |
| ·族 | 第75-76页 |
| ·家族司法的诉讼审判 | 第76-85页 |
| ·诉讼依据 | 第77-79页 |
| ·诉讼程序 | 第79-80页 |
| ·惩罚方式 | 第80-82页 |
| ·审判效力 | 第82-85页 |
| 第5章 家族司法和国家司法的冲突与融合 | 第85-91页 |
| ·家族司法与国家司法的冲突 | 第85-88页 |
| ·家族司法与国家司法原则冲突 | 第86-87页 |
| ·家族司法与国家司法死刑处罚冲突 | 第87-88页 |
| ·家族司法与国家司法的融合 | 第88-91页 |
| ·家族司法是国家司法的延伸 | 第88-89页 |
| ·家族司法弥补国家司法的不足 | 第89-91页 |
| 第6章 家族司法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功能 | 第91-121页 |
| ·家族司法的基本特征 | 第91-97页 |
| ·政治与伦理紧密联系 | 第92-93页 |
| ·尚礼重法 | 第93-94页 |
| ·简单务实 | 第94-97页 |
| ·家族司法的历史功能 | 第97-121页 |
| ·稳定基层社会的政治功能 | 第98-108页 |
| ·凝聚家族向心力的社会功能 | 第108-112页 |
| ·保障家族经济发展的经济功能 | 第112-121页 |
| 第7章 家族司法价值评析和历史反思 | 第121-141页 |
| ·家族司法价值评析 | 第121-130页 |
| ·正面价值 | 第121-126页 |
| ·负面影响 | 第126-128页 |
| ·现代转换价值 | 第128-130页 |
| ·家族司法的历史反思 | 第130-141页 |
| ·批判 | 第131-133页 |
| ·继承 | 第133-141页 |
| 结语 | 第141-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52页 |
| 致谢 | 第152-15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