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清热化瘀Ⅱ号方对急性脑缺血损伤NF-κBp65蛋白及其关键靶因子表达的影响

缩略词表第1-5页
中文摘要第5-8页
英文摘要第8-18页
引言第18-21页
临床研究第21-46页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第21-37页
  1 病例选择标准第21-29页
   ·诊断标准第21-28页
   ·纳入病例标准第28页
   ·排除病例标准第28-29页
   ·剔除病例标准第29页
   ·中止和撤出试验标准第29页
  2 临床资料第29-30页
  3 治疗方法第30页
  4 观察指标第30-34页
   ·安全性观察第30-31页
   ·疗效性观察第31-34页
  5 疗效评定标准第34-35页
   ·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第34-35页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第35页
   ·安全性评定标准第35页
  6 统计分析第35-37页
   ·数据集选择第36页
   ·对脱落病例的统计原则第36页
   ·统计方法选择第36-37页
   ·统计软件包第37页
   ·统计要求第37页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第37-45页
  1 两组可比性分析第37-39页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的比较第37-38页
   ·两组梗死体积的比较第38页
   ·两组病情程度的比较第38-39页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可比性分析第39页
  2 两组脑梗死临床疗效比较第39-40页
  3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比较第40页
  4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第40-41页
  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值比较第41页
  6 两组治疗前后全血CD54阳性表达百分率比较第41-42页
  7 两组治疗前后全血CD62P阳性表达百分率比较第42-43页
  8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100B蛋白含量比较第43页
  9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学参数的比较第43-45页
   ·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比较第43-44页
   ·两组血小板计数的比较第44-45页
 第三部分 小结第45-46页
实验研究第46-84页
 实验一 清热化瘀Ⅱ号方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脑组织含水量、TNF-α、IL-8、ICAM-1、CD62L表达的影响第46-64页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第46-55页
   1 实验材料第46-49页
   ·实验动物第46页
   ·实验药物第46-47页
   ·实验试剂第47-48页
   ·实验设备第48-49页
   2 实验方法第49-54页
   ·动物分组第49页
   ·药物剂量换算第49-50页
   ·给药途径与时间第50页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及判断标准第50-51页
   ·标本采集与处理第51-54页
   3 统计学方法第54-55页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第55-64页
   1 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第55-56页
   2 病理形态学观察第56-57页
   ·海马区神经元病理变化第56-57页
   ·缺血坏死区形态学观察第57页
   3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第57-61页
   ·TNF-α的表达第57-59页
   ·IL-8的表达第59-61页
   4 流式细胞术检测CD54、CD62L结果第61-64页
   ·各组大鼠全血CD54阳性表达率的变化第61-62页
   ·各组大鼠全血CD62L阳性表达率的变化第62-64页
 实验二:清热化瘀Ⅱ号方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中NF-κBp65、I κ B α蛋白表达的影响第64-84页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第64-80页
   1 实验材料第64-73页
   ·实验动物第64页
   ·实验药物第64页
   ·实验试剂第64-72页
   ·实验设备第72-73页
   2 实验方法第73-79页
   ·动物分组第73页
   ·药物剂量换算第73-74页
   ·给药途径与时间第74页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及判断标准第74页
   ·组织取材第74页
   ·蛋白提取第74页
   ·蛋白含量测定第74-75页
   ·SDS-PAGE电泳第75-77页
   ·考马斯亮蓝染色及脱色第77页
   ·免疫印迹操作第77-79页
   ·凝胶图象分析第79页
   3 统计学处理第79-80页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第80-84页
   1 Western-blot法检测IκBα蛋白的表达第80-81页
   ·结果第80-81页
   ·分析第81页
   2 Western-blot法检测NF-κBp65蛋白的表达第81-84页
   ·结果第81-82页
   ·分析第82-84页
讨论第84-130页
 1 缺血性中风的病证特点第84-90页
   ·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第84-85页
   ·缺血性中风证治沿革第85-87页
   ·缺血性中风病理基础第87-88页
   ·缺血性中风炎症机理第88-90页
 2 缺血性中风防治的指导思想第90-100页
   ·未病先防——活血化瘀以干预缺血性中风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第90-94页
     ·益气活血以延缓瘀阻脑络的病损进程第90-92页
     ·疏肝活血以控制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第92-93页
     ·滋阴活血以阻断消渴致瘀的恶性循环第93-94页
   ·已病防变——瘀痰热毒并治以阻断缺血性中风的病损进程第94-100页
     ·瘀阻脑络为基本病机第94-95页
     ·痰瘀互结为关键环节第95-96页
     ·痰热腑实为病理机转第96页
     ·瘀毒阻塞为恶化根源第96-98页
     ·瘀热伤络为病理核心第98页
     ·瘀热致炎为恶性循环第98-100页
 3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第100-102页
 4 谨守病机以遣药组方第102-104页
 5 动物模型及实验方法学选择第104-109页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评价第104-108页
   ·关于流式细胞术的选用第108-109页
   ·关于Elisa法测定S100B的实验原理第109页
   ·关于Western-blot实验技术的选用第109页
 6 关于对照药的选择第109-110页
 7 清热化瘀Ⅱ号方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第110-127页
   ·清热化瘀Ⅱ号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第110-112页
   ·清热化瘀Ⅱ号方对NF-κB调控的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第112-119页
     ·对急性脑缺血损伤ICAM-1表达的影响第112-114页
     ·对急性脑缺血损伤CD62P表达的影响第114-116页
     ·对急性脑缺血损伤CD62L表达的影响第116-117页
     ·清热化瘀Ⅱ号方切断血小板-白细胞黏附而抗脑缺血损伤第117-119页
   ·清热化瘀Ⅱ号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NF-κBp65及IκBa蛋白表达的影响第119-124页
     ·NF-κBp65与脑缺血炎症损伤第119-122页
     ·IκBa与NF-κB的关系第122-124页
     ·清热化瘀Ⅱ号方对IκBα及NF-κBp65蛋白表达的影响第124页
   ·清热化瘀Ⅱ号方对NF-κB调控的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第124-127页
     ·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TNF-a表达的影响第124-126页
     ·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L-8表达的影响第126-127页
 8 清热化瘀Ⅱ号方对脑缺血再灌注炎症损伤网络的影响第127-128页
 9 清热化瘀Ⅱ号方对缺血→炎症→血栓→再缺血恶性循环的阻断作用 #111结论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9页
附录一:综述第139-159页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第159-161页
附录三:附图第161-188页
 附图一:FCM检测ICAM-1、CD62P表达图(A,临床研究部份)第161-167页
 附图二:FCM检测ICAM-1、CD62L表达图(B,实验研究部份)第167-174页
 附图三:Western-blot检测NF-κ Bp65、I κ B α表达图谱第174-178页
 附图四:病理实验组织形态图第178-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胆汤对实验性大鼠精神分裂症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稳斑方对AS模型兔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