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0 引言 | 第15-17页 |
1 绪论 | 第17-31页 |
·生物炭概述 | 第17-22页 |
·生物炭的起源和定义 | 第17页 |
·生物炭的基本特性 | 第17-19页 |
·生物炭的应用范围 | 第19-22页 |
·生物炭生产技术 | 第22-23页 |
·生物炭在固碳、减排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生物炭固碳、减排评估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生物炭应用的经济评估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目标和技术路线 | 第27-31页 |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 第28-29页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2 生物炭固碳、减排主要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 第31-39页 |
·引言 | 第31页 |
·生物炭固碳、减排的主要途径 | 第31-32页 |
·生物炭固碳、减排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7页 |
·生物炭制备 | 第32-34页 |
·生物炭的稳定性 | 第34-35页 |
·生物炭对 SOC 的影响 | 第35-36页 |
·生物炭对植物生产力的影响 | 第36-37页 |
·热解副产品利用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生物炭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生命周期分析 | 第39-66页 |
·引言 | 第39页 |
·评估方法 | 第39-43页 |
·评估目标 | 第40页 |
·评估范围和边界设置 | 第40-41页 |
·评估模型构建 | 第41-43页 |
·过程参数取值和假设 | 第43-57页 |
·原料收集 | 第43-45页 |
·原料和生物炭运输 | 第45-46页 |
·热解厂构建 | 第46-47页 |
·热解过程产物分配 | 第47-48页 |
·生物炭中碳含量及其稳定性 | 第48-50页 |
·能源生产 | 第50-51页 |
·生物炭的田间施用 | 第51页 |
·生物炭对 N2O 排放的影响 | 第51-53页 |
·生物炭对 SOC 的影响 | 第53-54页 |
·农业生产效应 | 第54-56页 |
·避免堆肥和填埋处理排放 | 第56-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2页 |
·生物炭系统能量平衡分析 | 第57-59页 |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能量平衡状况 | 第59页 |
·生物炭系统的温室气体平衡 | 第59-60页 |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温室气体平衡状况 | 第60-62页 |
·敏感性分析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4 我国应用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生产潜力评估 | 第66-74页 |
·引言 | 第66页 |
·我国生物质资源总量 | 第66-71页 |
·农业生物质资源 | 第67-68页 |
·林木生物质资源 | 第68-69页 |
·家禽粪便 | 第69-70页 |
·城市有机废弃物 | 第70-71页 |
·我国应用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生产潜力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5 我国应用生物炭技术经济性评估 | 第74-87页 |
·引言 | 第74页 |
·评估思路和方法 | 第74-75页 |
·热解厂生产生物炭经济分析 | 第75-79页 |
·生物炭生产经济分析模型构建 | 第75-76页 |
·原料收集成本 | 第76-77页 |
·热解厂构建成本和经营成本 | 第77页 |
·原料和生物炭运输成本 | 第77页 |
·可再生能源生产 | 第77-78页 |
·生物炭温室气体减排价值 | 第78页 |
·城市有机废弃物处理费 | 第78-79页 |
·农民应用生物炭经济分析 | 第79-82页 |
·生物炭应用过程经济分析模型构建 | 第79-80页 |
·生物炭应用的经济投入 | 第80-81页 |
·生物炭应用的经济效益产出 | 第81-8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2-85页 |
·热解厂生产生物炭经济分析 | 第82-84页 |
·农民应用生物炭投入/产出分析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6 我国发展和应用生物炭技术的前景分析 | 第87-98页 |
·引言 | 第87页 |
·分析方法 | 第87页 |
·热解生物炭技术的 SWOT 分析 | 第87-96页 |
·优势(Strength) | 第87-90页 |
·弱势(Weakness) | 第90-93页 |
·机遇(Opportunities) | 第93-95页 |
·挑战(Threat)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7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98-102页 |
·研究结论 | 第98-100页 |
·创新点 | 第100页 |
·研究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个人简历 | 第114-115页 |
在研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