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 ·EKC 中假固定相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 ·经典胶束及微乳体系 | 第9-10页 |
| ·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 | 第10页 |
| ·新型表面活性剂体系 | 第10-11页 |
| ·有机添加剂体系 | 第11-12页 |
| ·聚合物体系 | 第12-13页 |
| ·双亲性聚合物自组装 | 第13-16页 |
| ·双亲性聚合物及自组装简介 | 第13页 |
| ·聚合物自组装方法 | 第13-15页 |
| ·聚合物自组装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 ·聚合物聚集体的应用 | 第16-17页 |
| ·生物医药方面 | 第16页 |
| ·纳米反应器 | 第16-17页 |
| ·污水处理 | 第17页 |
| ·激素测定的主要方法 | 第17-19页 |
| ·色谱分析法 | 第17-18页 |
| ·电化学方法 | 第18页 |
| ·毛细管电泳法 | 第18-19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双亲性聚合物 P(MMA-co-MAA)自组装胶束物性和微结构的研究 | 第20-28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 ·试剂 | 第20-21页 |
| ·仪器 | 第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 ·胶束溶液的配制 | 第21-22页 |
| ·聚合物胶束 CMC 和内核极性的测定 | 第22页 |
| ·聚合物胶束表面电荷密度的测定 | 第22页 |
| ·聚合物胶束流体力学直径的测定 | 第22页 |
| ·TEM 表征 | 第22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2-26页 |
| ·双亲性聚合物 CMC | 第22-23页 |
| ·聚合物胶束表面电荷密度 | 第23-24页 |
| ·聚合物胶束流体力学直径 | 第24-25页 |
| ·聚合物胶束内核极性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双亲性聚合物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法分离 8 种糖皮质激素 | 第28-39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 ·试剂 | 第28-29页 |
| ·仪器 | 第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 ·激素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9-30页 |
| ·胶束溶液的制备 | 第30页 |
| ·化妆品样品的处理 | 第30页 |
| ·加标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30页 |
| ·毛细管电泳条件 | 第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8页 |
| ·不同单体比聚合物对分离的影响 | 第30-32页 |
| ·聚合物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 第32-33页 |
| ·pH 对分离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温度对分离的影响 | 第34页 |
| ·电压对分离的影响 | 第34页 |
| ·与 MEEKC 法分离效果对比 | 第34-36页 |
|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重现性 | 第36-37页 |
|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双亲性聚合物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法分离 7 种性激素 | 第39-48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9-40页 |
| ·试剂 | 第39-40页 |
| ·仪器 | 第40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 ·激素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40-41页 |
| ·胶束溶液的制备 | 第41页 |
| ·化妆品样品的处理 | 第41页 |
| ·加标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41页 |
| ·毛细管电泳条件 | 第41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 ·聚合物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 第41-43页 |
| ·缓冲液浓度和 pH 对分离的影响 | 第43页 |
| ·温度对分离的影响 | 第43-44页 |
| ·运行电压对分离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线性关系、检出限及重现性 | 第45页 |
|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 ·主要结论 | 第48页 |
| ·展望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