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表目次 | 第18-19页 |
图目次 | 第19-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4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命题的提出 | 第22-2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22-23页 |
二、命题的提出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第24-2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4页 |
二、实践价值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5-37页 |
一、国内外剩余索取权理论相关文献综述 | 第25-31页 |
二、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制度理论相关文献综述 | 第31-36页 |
三、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第36-37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37-39页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39页 |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39-41页 |
一、创新点 | 第39-40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40-41页 |
第二章 探讨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的理论基础 | 第41-71页 |
第一节 契约、产权、企业理论 | 第41-56页 |
一、契约理论 | 第41-45页 |
二、产权理论 | 第45-52页 |
三、企业理论 | 第52-56页 |
第二节 风险投资理论 | 第56-59页 |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类型、特征 | 第56页 |
二、风险投资运行体系的构成 | 第56-59页 |
第三节 技术资产理论 | 第59-62页 |
一、技术资产的概念和特点 | 第59-61页 |
二、技术资产的内容 | 第61页 |
三、技术资产的相关概念 | 第61-62页 |
第四节 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理论 | 第62-69页 |
一、研究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问题的意义 | 第62页 |
二、创造技术资产的五要素模型 | 第62-64页 |
三、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在要素提供者之间的分配 | 第64-66页 |
四、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 | 第66-68页 |
五、技术资产的剩余控制权 | 第68-69页 |
第五节 技术资产提供者在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 | 第69-71页 |
一、企业剩余索取权在各要素提供者之间的分配 | 第69-70页 |
二、技术资产提供者在企业的剩余索取权 | 第70页 |
三、技术资产提供者在企业的剩余控制权 | 第70-71页 |
第三章 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的理论探索 | 第71-109页 |
第一节 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与创新源开发 | 第71-72页 |
一、创新源开发是技术创新的活力来源 | 第71-72页 |
二、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对创新源的影响 | 第72页 |
第二节 契约理论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探索 | 第72-88页 |
一、科研契约的条款设计 | 第72-74页 |
二、科研契约与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 | 第74-85页 |
三、科研契约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85-88页 |
第三节 产权理论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探索 | 第88-96页 |
一、技术资产租值消散的特点 | 第88-92页 |
二、技术资产的产权制度 | 第92-94页 |
三、技术资产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94-96页 |
第四节 企业组织理论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探索 | 第96-106页 |
一、技术创新组织形式 | 第96-101页 |
二、技术创新组织的治理模式和边界 | 第101-104页 |
三、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悖论 | 第104-106页 |
第五节 风险投资制度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分析 | 第106-109页 |
一、风险投资是与知识经济发展最相适应的制度安排 | 第106-107页 |
二、基于剩余索取权的风险投资制度分析 | 第107-108页 |
三、风险投资公司、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分析 | 第108-109页 |
第四章 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理论的实证研究 | 第109-128页 |
第一节 科研契约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109-120页 |
一、调查的开展情况 | 第109-113页 |
二、调查中基本情况分析 | 第113-116页 |
三、科研契约中验收方式与实施效果之间的相关度分析 | 第116-117页 |
四、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安排对技术创新效果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五、科研契约实证研究的结论 | 第120页 |
第二节 美国硅谷与128公路科技园的实证对比分析 | 第120-128页 |
一、美国硅谷与128公路科技园对比分析的意义 | 第120页 |
二、硅谷与128公路科技园发展历史 | 第120-123页 |
三、硅谷与128公路科技园的差异对比 | 第123-126页 |
四、硅谷与128公路现象的制度成因和研究结论 | 第126-128页 |
第五章 基于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理论的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微观制度缺陷分析 | 第128-147页 |
第一节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中国企业的使命 | 第128-129页 |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第128页 |
二、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历史使命 | 第128-129页 |
第二节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差距 | 第129-132页 |
一、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 第129-130页 |
二、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距 | 第130-132页 |
第三节 基于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理论的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微观制度缺陷分析 | 第132-147页 |
一、微观制度缺陷是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 | 第132-133页 |
二、风险投资制度未能成为技术创新的动力源 | 第133-135页 |
三、技术资产的产权制度不能阻止租值消散 | 第135-141页 |
四、科研契约缺少产业化导向和激励机制 | 第141-143页 |
五、政策环境不利于创新源的产生和成长 | 第143-147页 |
第六章 发达国家的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及其启示 | 第147-171页 |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制度特征 | 第147-148页 |
一、知识经济发展回顾 | 第147-148页 |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制度特征 | 第148页 |
第二节 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组织的适应性变化 | 第148-152页 |
一、创新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 | 第148-150页 |
二、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组织形式的适应性变化 | 第150-152页 |
第三节 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发展的经验 | 第152-161页 |
一、美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经验 | 第152-155页 |
二、日本风险投资发展的经验 | 第155-158页 |
三、欧洲风险投资发展的经验 | 第158-159页 |
四、美国、日本、欧洲风险投资制度发展的启示 | 第159-161页 |
第四节 发达国家的技术资产产权制度 | 第161-168页 |
一、美国、日本、欧盟的技术资产产权制度 | 第161-165页 |
二、发达国家技术资产产权制度的启示 | 第165-168页 |
第五节 发达国家科研契约制度的启示 | 第168-171页 |
一、美国的科研契约制度 | 第168-170页 |
二、美国科研契约制度的启示 | 第170-171页 |
第七章 完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171-180页 |
第一节 完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制度的总体思路 | 第171-172页 |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微观制度中的主要缺陷 | 第171页 |
二、完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制度的总体思路 | 第171-172页 |
第二节 改善科研契约制度 | 第172-173页 |
一、改善科研契约制度的措施 | 第172-173页 |
二、提高政府出资科研项目产业化水平的政策建议 | 第173页 |
第三节 完善技术资产产权制度 | 第173-175页 |
一、完善技术资产产权界定制度的建议 | 第173-174页 |
二、完善技术资产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议 | 第174页 |
三、完善技术资产产权流转制度的建议 | 第174-175页 |
第四节 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产生和成长 | 第175-178页 |
一、改善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必要性 | 第175-176页 |
二、支持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76-178页 |
第五节 支持和鼓励风险投资发展 | 第178-180页 |
一、健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政策建议 | 第178-179页 |
二、扶持风险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79-180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80-18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180-182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82-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第196-197页 |
后记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