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7页 |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 第11-18页 |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5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5-18页 |
二、研究现状 学术史 | 第18-2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第一章 汉代周边影响中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 | 第27-53页 |
第一节 汉代交通发展与人口流动对周边影响中原文化的作用 | 第27-41页 |
一、汉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对周边影响中原文化的作用 | 第28-34页 |
1. 汉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第28-32页 |
2. 汉代交通工具的进步 | 第32-34页 |
二、汉政府的“移民”、“徙边”措施对促进周边影响中原文化的作用 | 第34-38页 |
三、汉代的流民与“亡人”现象及其对促进周边影响中原文化的作用 | 第38-41页 |
第二节 汉代的“战争”与“和亲”对周边影响中原文化的作用 | 第41-48页 |
第三节 “关市”对促进周边影响中原文化的作用 | 第48-53页 |
第二章 周边居民在中原地区的活动及其文化影响 | 第53-84页 |
第一节 汉代中原地区的“胡人”和“越人”形象 | 第53-58页 |
一、汉代中原地区的“胡人”形象 | 第53-56页 |
二、汉代中原地区的“越人”形象 | 第56-58页 |
第二节 汉代“胡人”在中原地区的活动及其影响 | 第58-65页 |
一、“胡奴” | 第58-63页 |
二、“贾胡” | 第63-65页 |
第三节 汉代“胡巫”与“越巫” | 第65-72页 |
一、“胡巫” | 第65-69页 |
二、“越巫” | 第69-72页 |
第四节 汉代周边地区的士兵 | 第72-84页 |
一、“胡骑” | 第72-78页 |
二、“越骑” | 第78-79页 |
三、“楼烦将” | 第79-81页 |
四、“羌骑”(又称“羌胡骑”、“羌胡兵”) | 第81-84页 |
第三章 胡地事物对中原地区风俗文化的影响 | 第84-109页 |
第一节 “胡服”的传入及对中原服饰文化的影响 | 第84-93页 |
一、“胡服” | 第84-85页 |
二、“胡冠”考 | 第85-93页 |
第二节 “胡食”对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 | 第93-98页 |
一、“胡饼” | 第93-94页 |
二、“羌煮貊炙” | 第94-97页 |
三、“胡羹”与“胡炮肉” | 第97-98页 |
第三节 胡床的引进及对中原生活习俗的影响 | 第98-109页 |
一、古代中原地区传统坐姿礼仪 | 第98-102页 |
二、“胡床”的引进 | 第102-104页 |
三、“胡床”对中原地区生活习俗的影响 | 第104-109页 |
第四章 周边地区乐舞百戏对中原的影响 | 第109-141页 |
第一节 汉代周边传入中原的乐器及其影响 | 第111-121页 |
一、胡琵琶 | 第111-113页 |
二、胡箜篌 | 第113-116页 |
三、胡笛、羌笛 | 第116-117页 |
四、角 | 第117-119页 |
五、胡笳 | 第119-121页 |
第二节 汉代周边乐舞的传入及其影响 | 第121-133页 |
一、从“高祖乐楚声”看汉代楚歌楚舞等对中原的影响 | 第121-127页 |
二、鼓吹及其对中原的影响 | 第127-131页 |
三、巴渝舞及其影响 | 第131-132页 |
四、越人舞 | 第132-133页 |
第三节 汉代周边传入中原的百戏及其影响 | 第133-141页 |
一、幻术 | 第134-135页 |
二、角抵戏 | 第135-137页 |
三、斗兽 | 第137-141页 |
结语 | 第141-142页 |
论文配图出处 | 第142-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7页 |
后记 | 第157-1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