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山丘陵区坡面土壤流失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以江苏省赣榆县夹谷山为例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3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 第18-28页 |
·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 | 第18-22页 |
·土壤侵蚀的危害 | 第22-23页 |
·土壤侵蚀的定量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8-33页 |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3-38页 |
·自然条件 | 第33-34页 |
·地形地貌 | 第33页 |
·气候 | 第33页 |
·水系水文 | 第33-34页 |
·土壤 | 第34页 |
·植被 | 第34页 |
·社会经济 | 第34页 |
·赣榆县土壤流失现状及危害 | 第34-35页 |
·赣榆县水土流失监测情况 | 第35-36页 |
·赣榆县水土保持情况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38-45页 |
·夹谷山径流试验小区 | 第38-42页 |
·试验小区介绍 | 第38页 |
·试验小区设置 | 第38-41页 |
·观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红领巾小流域试验小区 | 第42页 |
·试验小区概况 | 第42页 |
·小区径流场布设 | 第42页 |
·夹谷山坡面标桩试验小区 | 第42-45页 |
·监测桩布设 | 第42-43页 |
·观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土壤流失预测模型的构建 | 第45-70页 |
·赣榆夹谷山坡面土壤流失方程选用 | 第45页 |
·降雨侵蚀力因子R | 第45-53页 |
·降雨侵蚀力的定义 | 第45-46页 |
·降雨侵蚀力指标的筛选 | 第46页 |
·降雨侵蚀力的计算 | 第46-50页 |
·降雨侵蚀力的简便算法 | 第50-52页 |
·计算R值的检验 | 第52-53页 |
·土壤可蚀性因子K | 第53-56页 |
·土壤可蚀性因子的定义 | 第53-54页 |
·夹谷山可蚀性因子的确定 | 第54-56页 |
·地形因子LS | 第56-61页 |
·地形因子的定义 | 第56-57页 |
·坡长L | 第57-60页 |
·坡度S | 第60-61页 |
·植被覆盖与作物经营管理因子C | 第61-66页 |
·作物覆盖管理因子定义 | 第61-62页 |
·夹谷山作物覆盖管理因子的计算 | 第62-66页 |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 | 第66-68页 |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定义 | 第66-68页 |
·径流小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的计算 | 第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土壤流失预测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 第70-75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70-73页 |
·验证方式一:计算相对偏差 | 第70-72页 |
·验证方式二:计算模型确定性系数 | 第72-73页 |
·模型的应用 | 第73-74页 |
·推算赣榆县低山丘陵区坡面年度土壤流失量 | 第73页 |
·选择合适的水土保持措施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创新点 | 第76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6-77页 |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