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页 |
·江苏省“三区”划分状况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工作基础 | 第20-3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0-26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0-25页 |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5-26页 |
·研究区域水土流失状况 | 第26-30页 |
·研究区水土流失特点 | 第26-27页 |
·研究区水土流失现状 | 第27-28页 |
·研究区水保工作状况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方法研究 | 第30-42页 |
·基本规定 | 第30页 |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 第30页 |
·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 第30页 |
·划分原则 | 第30-31页 |
·划分程序 | 第31-32页 |
·划分方法 | 第32-42页 |
·划分指标的选择 | 第32页 |
·基本划分单元的界定 | 第32-33页 |
·划分模型的构建 | 第33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3-40页 |
·ArcGIS在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中的应用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江苏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 | 第42-58页 |
·基础数据来源 | 第42页 |
·划分指标体系 | 第42-47页 |
·划分指标的确定 | 第42-43页 |
·划分指标的分析 | 第43-47页 |
·定量指标权重 | 第47-56页 |
·重点预防区划分指标权重 | 第47-52页 |
·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划分指标权重 | 第52-56页 |
·定量分析划分模型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结果分析及区域特征概述 | 第58-70页 |
·定性划分结果 | 第58-61页 |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 第58-60页 |
·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 第60-61页 |
·定量划分结果 | 第61-65页 |
·水上流失重点预防区 | 第61-63页 |
·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 第63-65页 |
·定性和定量叠置分析结果 | 第65-66页 |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分区特征和防治措施 | 第66-70页 |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 第66-68页 |
·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 第68-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71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94页 |
附录1:水资源保护区、清水通道维护区、重要生态维护区名录 | 第76-91页 |
附录2:江苏省水十流失重点预防区名录 | 第91-92页 |
附录3:江苏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名录 | 第92-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