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IPv4-IPv6双栈良性蠕虫传播模型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9-13页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页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1-13页
第2章 蠕虫技术研究第13-29页
   ·网络蠕虫的基本概念第13-17页
     ·网络蠕虫的定义第13-14页
     ·网络蠕虫的功能结构第14-16页
     ·网络蠕虫的工作机制第16-17页
   ·网络蠕虫的扫描策略第17-22页
     ·选择性随机扫描第18页
     ·顺序扫描第18页
     ·分治扫描第18-19页
     ·基于路由扫描第19-20页
     ·基于DNS的扫描第20页
     ·被动式扫描第20页
     ·基于目标列表的扫描第20-21页
     ·本地子网扫描第21-22页
   ·IPv4-IPv6双栈蠕虫第22-23页
     ·IPv4-IPv6双栈网络第22页
     ·IPv4-IPv6双栈蠕虫第22-23页
   ·良性蠕虫第23-27页
     ·良性蠕虫的提出第23-24页
     ·良性蠕虫的实体结构第24页
     ·良性蠕虫的功能结构和工作流程第24-26页
     ·良性蠕虫的控制策略和评价第26-27页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3章 网络蠕虫的传播模型第29-39页
   ·传染病模型第29-30页
   ·经典蠕虫传播模型第30-36页
     ·Simple Epidemic模型第30-31页
     ·SIS模型第31-32页
     ·Kermack-Mckendrick模型第32-34页
     ·Two-Factor模型第34-36页
   ·传统的良性蠕虫传播模型第36-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双栈良性蠕虫传播模型第39-51页
   ·双栈蠕虫传播模型第39-40页
   ·双栈良性蠕虫传播模型第40-47页
   ·双栈良性蠕虫传播模型的数值模拟试验第47-49页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5章 双栈良性蠕虫传播模型的仿真实验第51-61页
   ·仿真实验的设计第51-52页
   ·仿真实验第52-57页
     ·恶意双栈蠕虫感染的仿真第52-53页
     ·双栈蠕虫对抗的仿真第53-57页
   ·仿真实验结果的分析第57-58页
   ·仿真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实验结果的比较第58-59页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6章 结论第61-63页
   ·工作总结第61页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微博客的需求检测与性格分析的研究
下一篇:Bootkit技术分析及其防御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