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38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13-16页 |
第二节 文献基础 | 第16-35页 |
·英文文献 | 第16-30页 |
·中文文献 | 第30-35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第35-38页 |
第二章 学科研究与知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 第38-78页 |
第一节 实证主义科学社会学的学科研究 | 第42-55页 |
·学科作为社会体制:默顿主义 | 第42-44页 |
·学科作为非正式交流关系:克兰与“无形学院” | 第44-47页 |
·实证主义学科研究纲领的形成 | 第47-55页 |
第二节 库恩与建构主义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学科研究 | 第55-65页 |
·范式、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库恩的贡献 | 第55-62页 |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学科研究 | 第62-65页 |
第三节 当代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学科研究 | 第65-78页 |
·作为场域的学科:布迪厄的学科研究 | 第66-70页 |
·作为组织形态的学科:惠特利的学科研究 | 第70-73页 |
·从学科到后学科 | 第73-78页 |
第三章 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整合与范式转换 | 第78-115页 |
第一节 知识社会学学科的特殊性 | 第78-82页 |
第二节 合理性、合法性与学科 | 第82-92页 |
·对已有学科研究框架是否适用于知识社会学的评估 | 第82-87页 |
·作为“逻辑—社会整合体”的学科 | 第87-92页 |
第三节 隐传统:知识社会学的边界勘定与理论整合 | 第92-102页 |
·知识—社会理论中的知识社会学 | 第96-97页 |
·社会学(以及科学)知识论中的知识社会学 | 第97-99页 |
·知识社会学的经验维度 | 第99-100页 |
·诸维度间的整合 | 第100-102页 |
第四节 知识社会学的范式转换 | 第102-115页 |
·知识社会学历史上的两大“范式” | 第102-110页 |
·知识社会学学科的范式转换与逻辑演进 | 第110-115页 |
第四章 知识社会学的形态变迁:以美国传统为例 | 第115-154页 |
第一节 知识社会学的形态转换与美国知识社会学传统 | 第115-118页 |
第二节 基于社会实在论的知识社会学范式 | 第118-134页 |
·对欧洲知识社会学的早期思考 | 第118-127页 |
·实证主义研究纲领的确立 | 第127-131页 |
·经验研究中的知识社会学 | 第131-134页 |
第三节 社会实在论范式的衰微 | 第134-138页 |
·“社会”变了:从米德到舒茨 | 第134-136页 |
·“知识”变了:后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知识观 | 第136-138页 |
第四节 基于社会建构论的知识社会学范式 | 第138-154页 |
·本土传统的挖掘:实用主义与米德学说的知识社会学蕴含 | 第138-144页 |
·建构主义知识社会学研究纲领的确立 | 第144-147页 |
·真理的社会建构 | 第147-151页 |
·知识社会学与当代社会:反身性的视角 | 第151-154页 |
第五章 结论:在学科研究视域中审视知识社会学 | 第154-158页 |
第一节 学科作为“逻辑—社会整合体” | 第154-155页 |
第二节 知识社会学的演进逻辑 | 第155-156页 |
·认知层面:理论整合与范式转换 | 第155-156页 |
·形态层面:显隐交织与反身性建构 | 第156页 |
第三节 结语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6页 |
致谢 | 第166-16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