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前言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 ·对陈式洪派太极拳发展的研究 | 第12-14页 |
| ·陈式洪派太极拳的起源研究 | 第14页 |
| ·对陈式洪派太极拳文化的研究 | 第14-15页 |
| ·相关概念的研究和界定 | 第15-18页 |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8-19页 |
| ·调查法 | 第19-20页 |
| ·比较分析法 | 第20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20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20页 |
| 3 洪派太极拳概述 | 第20-24页 |
| ·洪派太极拳的起源发展 | 第20-21页 |
| ·洪派太极拳创始人洪均生先生的武学贡献 | 第21-24页 |
| ·顺缠、逆缠、自转、公转 | 第22页 |
| ·眼法的虚实顺逆 | 第22页 |
| ·随遇平衡之身法要求 | 第22-23页 |
| ·实用技击之观点 | 第23页 |
| ·武艺高低以人品为准的思想 | 第23-24页 |
| 4 洪派太极拳在济南的传承发展分析 | 第24-32页 |
| ·济南市洪派太极拳练习者的基本情况 | 第24-28页 |
| ·济南市洪派太极拳发展的主要传人 | 第28-30页 |
| ·济南市洪派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 ·济南市洪派太极拳中的拳礼 | 第30页 |
| ·济南市洪派太极拳的传承途径与方式 | 第30页 |
| ·济南市洪派太极拳流传发展的原因及继承、开展策略 | 第30-32页 |
| 5 洪派太极拳的技术体系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 第32-42页 |
| ·洪派太极拳的技术体系 | 第32-39页 |
| ·基本功 | 第32-34页 |
| ·套路 | 第34-35页 |
| ·推手 | 第35-38页 |
| ·力学原理 | 第38-39页 |
| ·洪派太极拳技术体系的演变形成规律 | 第39-40页 |
| ·济南市洪派太极拳与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比较分析 | 第40-42页 |
| ·济南市洪派太极拳与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比较 | 第40-41页 |
| ·济南市洪派太极拳与陈家沟陈式太极拳在练法上的比较 | 第41-42页 |
| 6 洪派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 第42-49页 |
| ·洪派太极拳之基理——易经 | 第42-44页 |
| ·洪派太极拳与儒家思想的相互融摄 | 第44-45页 |
| ·洪派太极拳的理论界限——中庸 | 第44页 |
| ·洪派太极拳的指导思想——仁义礼让 | 第44-45页 |
| ·洪派太极拳的修行之道——内圣外王 | 第45页 |
| ·道家思想在洪派太极拳中的体现 | 第45-47页 |
| ·道家本体论在洪派太极拳中的体现 | 第45-46页 |
| ·道家辩证法在洪派太极拳中的体现 | 第46-47页 |
| ·医道经络学说在洪派太极拳中的应用 | 第47-48页 |
| ·兵家学说在洪派太极拳中的运用 | 第48-49页 |
|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是洪派太极拳修炼功夫的原则 | 第48页 |
| ·奇正相生、因敌制胜的战略思想在洪派太极拳中的运用 | 第48-49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陈式洪派太极拳的技术体系及其习练特点 | 第49页 |
| ·洪均生的武学贡献 | 第49页 |
| ·陈式洪派太极拳在济南传承发展的状况 | 第49-50页 |
| ·陈式洪派太极拳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 第50页 |
| ·建议 | 第50-51页 |
| ·传承方式方法 | 第50页 |
| ·提高洪派太极拳习练者的文化及技术水平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附件 | 第56-67页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