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大学校长职业化相关概念的分析与界定 | 第16-20页 |
一、 专业与职业 | 第16-17页 |
(一) 专业 | 第16页 |
(二) 职业 | 第16-17页 |
二、 专业化与职业化 | 第17页 |
(一) 专业化 | 第17页 |
(二) 职业化 | 第17页 |
三、 职业化校长、职务化校长与学者化校长 | 第17-18页 |
四、 大学校长专业化与大学校长职业化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美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发展概况与基本特征 | 第20-28页 |
一、 美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发展概况 | 第20-24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二) 美国大学校长职业的变迁 | 第21-24页 |
二、 美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基本特征 | 第24-28页 |
(一) 程序化的选拔方式 | 第24页 |
(二) 明确的遴选程序与职业准则 | 第24-25页 |
(三) 较长的任期年限 | 第25页 |
(四) 多元化的校长培训机制 | 第25页 |
(五) 合理的酬薪体系 | 第25-26页 |
(六) 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战略意识 | 第26页 |
(七) 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历史发展进程 | 第28-31页 |
一、 以“学者化”类型为主的校长 | 第28-29页 |
二、 以“政治化”类型为主的校长 | 第29页 |
三、 以“职业化”类型为主的校长 | 第29-31页 |
第五章 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进程中的困境及其原因 | 第31-38页 |
一、 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进程中的困境 | 第31-34页 |
(一) 角色定位不清晰,功利化倾向严重 | 第31页 |
(二) 任期缺乏弹性化,选拔程序不够透明化 | 第31-32页 |
(三) 不明确的管理理念,遴选制度不够完善 | 第32-33页 |
(四) 不合理的职业准则,校长主体性意识较弱 | 第33页 |
(五) 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方式单一化 | 第33-34页 |
二、 大学校长职业化困境产生的原因 | 第34-38页 |
(一) 缺乏先进的办学理念 | 第34页 |
(二) 不合理的选任机制 | 第34-35页 |
(三) 不健全的市场竞争机制 | 第35-36页 |
(四) 大学校长职业的培训缺乏专业性 | 第36页 |
(五) 督导体系和激励机制的效力度不够 | 第36-38页 |
第六章 推进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现实路径 | 第38-45页 |
一、 从观念层面上的转变 | 第38-39页 |
(一) 从职务观念到职业观念的转变 | 第38页 |
(二) 从权利观念到能力观念的转变 | 第38-39页 |
(三) 从教育事业观到教育产业观的转变 | 第39页 |
二、 从制度层面上的规范 | 第39-45页 |
(一) 逐步淡化大学的行政级别和校长的“双重”身份,明晰校长的角色定位 | 第39-40页 |
(二) 制定合理的大学校长职业标准和任职资格,建立程序化、民主化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 | 第40-41页 |
(三) 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酬薪体系为核心,逐步完善校长的业保障体系 | 第41-42页 |
(四) 逐步完善大学校长的督导体系和评价制度,促进校长评价科学化 | 第42-43页 |
(五) 建立系统化的大学校长培训机制,合理推动校长职业培训的活性化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