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抗战时期家族小说概说 | 第11-15页 |
第一节 抗战时期家族小说的界定 | 第11-13页 |
第二节 抗战时期家族小说传达的文化理念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抗战时期家族小说的思想内容 | 第15-30页 |
第一节 国难背景下的家族悲剧 | 第15-18页 |
一、 封建残余下的轰然解体——以《激流三部曲》为例 | 第15-16页 |
二、 人去楼空的无奈流亡——以《财主底女儿们》为例 | 第16页 |
三、 荒淫无度后的颓败萧条——以《憩园》为例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动荡时局下的人性百态 | 第18-25页 |
一、 毅然反抗的爱国者 | 第18-19页 |
二、 卖国求荣的卑劣者 | 第19-21页 |
三、 家族秩序的牺牲者 | 第21-23页 |
四、 投机倒把的拜金者 | 第23-24页 |
五、 作揖麻木的隐忍者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忧患情绪下的个人出路 | 第25-30页 |
一、 主动承担民族重任后的出走 | 第25-26页 |
二、 黑暗势力压榨下的无辜牺牲 | 第26-28页 |
三、 痛苦挣扎后的无奈回归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抗战时期家族小说的文化反思 | 第30-46页 |
第一节 对家族伦理的反思 | 第31-36页 |
一、 家长专制——高度集权下霸权专横 | 第31-33页 |
二、 伦理虚伪——温情脉脉背后掩藏人性恶 | 第33-34页 |
三、 体制残漏——依附家族腐蚀寄生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对礼教的反思 | 第36-40页 |
一、 礼教的捆绑束缚 | 第36-37页 |
二、 夫为妻纲女性沦为附属 | 第37-38页 |
三、 孝悌至上自我牺牲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对官本位的反思 | 第40-42页 |
第四节 对五四新文化的反思 | 第42-46页 |
一、 “中西合璧”不伦不类 | 第42-43页 |
二、 对个人价值的偏执强调 | 第43-46页 |
第四章 抗战时期家族小说的历史局限 | 第46-51页 |
第一节 家族叙事模式化 | 第46-48页 |
一、 威严的家长和冷峻的家门 | 第46-47页 |
二、 相同的家族命运轨迹 | 第47页 |
三、 每家必出的“逆子”形象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对“家”的全盘否定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出走者”前途叙写缺失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