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次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本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2 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发展概况 | 第18-32页 |
|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思想创新的理论先导 | 第18-22页 |
|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到“文化大革命”期问的文化思想发展概况 | 第18-19页 |
|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拨乱反正 | 第19-22页 |
|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发展概况 | 第22-32页 |
| ·十一届三全会以来到十三届四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初步形成 | 第22-25页 |
|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到中共十六大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第25-28页 |
|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新发展 | 第28-32页 |
| 3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创新的主要成果 | 第32-45页 |
| ·文化内涵的创新 | 第32-34页 |
|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第32-33页 |
| ·先进文化 | 第33页 |
| ·和谐文化 | 第33-34页 |
|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成果 | 第34-36页 |
| ·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观 | 第34-35页 |
| ·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观 | 第35页 |
| ·胡锦涛关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观 | 第35-36页 |
| ·科教文化思想的创新 | 第36-38页 |
|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第36-37页 |
| ·精神文明建设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关系 | 第37-38页 |
| ·“人才强国”战略 | 第38页 |
| ·文化建设的新命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第38-41页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38页 |
| ·“以德治国” | 第38-39页 |
| ·弘扬民族精神 | 第39-40页 |
| ·弘扬时代精神 | 第40-41页 |
| ·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制度文化 | 第41-43页 |
| ·邓小平关于制度文化的理论创新 | 第41-42页 |
| ·制度文化建设 | 第42-43页 |
| ·文化的作用 | 第43-45页 |
| ·文化对经济的作用 | 第43页 |
| ·文化软实力 | 第43-45页 |
| 4 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创新实现的经验总结 | 第45-51页 |
| ·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创新实现的基本经验总结 | 第45-51页 |
| ·始终坚持文化思想创新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 第45-47页 |
| ·始终坚持文化思想创新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 第47-48页 |
| ·始终坚持文化思想创新与具体国情相结合 | 第48-49页 |
| ·始终坚持文化思想创新与继承传统文化相结合 | 第49页 |
| ·始终坚持文化思想创新与借鉴外国文化相结合 | 第49-51页 |
| 5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创新的当代价值 | 第51-58页 |
|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创新的理论价值 | 第51-55页 |
|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深化认识 | 第51-52页 |
| ·人的全面发文化观的丰富和发展 | 第52-53页 |
| ·科教文化思想的丰富 | 第53页 |
| ·开放型、创新型文化范式的形成 | 第53-54页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的形成 | 第54-55页 |
|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创新的实践价值 | 第55-58页 |
|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 | 第55页 |
|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保障 | 第55-56页 |
|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 第56页 |
| ·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效途径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