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9-25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2 研究现状 | 第9-20页 |
| ·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研究 | 第10-12页 |
| ·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 | 第12-17页 |
| ·情绪智力及其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 ·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9-20页 |
| 3 问题提出 | 第20页 |
| 4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5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6 研究构想 | 第21-25页 |
| ·研究假设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 ·数据处理 | 第23-25页 |
| 第二部分 质性研究 | 第25-38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2 研究程序 | 第25-29页 |
| ·选择学校 | 第25页 |
| ·选择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研究工具 | 第27页 |
| ·信效度验证 | 第27-29页 |
| 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29-34页 |
| ·资料的编码 | 第29页 |
| ·资料的整理结果 | 第29-34页 |
| 4 分析总结 | 第34-37页 |
| ·高韧性离异家庭高职生的情绪智力和自我效能感特征 | 第34-35页 |
| ·低韧性离异家庭高职生的情绪智力和自我效能感特征 | 第35-36页 |
| ·研究结论 | 第36-37页 |
| 5 讨论 | 第37-38页 |
| 第三部分 量化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第38-54页 |
| 1 离异与非离异家庭高职生心理韧性、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的比较 | 第38-39页 |
| ·离异与非离异家庭高职生心理韧性的差异 | 第38页 |
| ·离异与非离异家庭高职生情绪智力的差异 | 第38-39页 |
| ·离异与非离异家庭高职生自我效能感的差异 | 第39页 |
| 2 离异家庭高职生心理韧性、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比较 | 第39-43页 |
| ·心理韧性、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在家庭关系变量上的比较 | 第39-42页 |
| ·心理韧性、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变量上的比较 | 第42-43页 |
| 3 离异家庭高职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43-47页 |
| ·情绪智力和自我效能感在高低韧性组之间的差异 | 第44-45页 |
| ·离异家庭高职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 | 第45页 |
| ·离异家庭高职生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45-47页 |
| 4 同一家庭关系离异家庭高职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47-50页 |
| ·比较亲密离异家庭高职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47-49页 |
| ·不冷不热离异家庭高职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49-50页 |
| ·比较疏远离异家庭高职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50页 |
| 5 同一性别离异家庭高职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50-54页 |
| ·离异家庭高职男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50-52页 |
| ·离异家庭高职女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52-54页 |
| 第四部分 总讨论和结论 | 第54-61页 |
| 1 总讨论 | 第54-59页 |
| ·离异家庭高职生心理韧性的现状 | 第54-55页 |
| ·离异家庭高职生心理韧性、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 | 第55-57页 |
| ·离异家庭高职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57-58页 |
| ·教育建议 | 第58-59页 |
| 2 结论 | 第59-60页 |
| 3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60-61页 |
| ·创新之处 | 第60页 |
| ·不足之处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附录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