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史论文

左宗棠伦理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导论第16-25页
 一、选题依据第16页
 二、研究动态第16-22页
 三、主要内容第22-24页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4-25页
第一章 左宗棠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资源第25-51页
 第一节 左宗棠生平第25-27页
 第二节 左宗棠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第27-30页
  一、政治背景第27-28页
  二、经济背景第28-29页
  三、文化背景第29-30页
 第三节 左宗棠伦理思想的思想来源第30-51页
  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左宗棠伦理思想的影响第31-39页
  二、湖湘文化对左宗棠伦理思想的影响第39-42页
  三、同时代人思想对左宗棠伦理思想的影响第42-47页
  四、西方社会上升时期思想文化对左宗棠伦理思想的影响第47-51页
第二章 左宗棠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第51-81页
 第一节 左宗棠的政治伦理思想第51-65页
  一、君国一体,忠君即爱国第51-54页
  二、“为政先求利民”的政治价值观第54-56页
  三、“切要之政”在“讲求吏治”的行政伦理观第56-65页
 第二节 尚义兴利——左宗棠的经济伦理思想第65-68页
  一、尚义——左宗棠对传统义利观之坚守第65-66页
  二、兴利——左宗棠超越传统义利观之创新第66-68页
 第三节 左宗棠的军事伦理思想第68-76页
  一、治军先养气第68-70页
  二、严明军纪,以法治军第70-72页
  三、德刑并用,抚剿结合第72-75页
  四、慎之一字,战之本也第75-76页
 第四节 左宗棠的环境伦理思想第76-78页
  一、植树造林,改善西北生态环境第76-77页
  二、合理开荒,因地制宜第77-78页
 第五节 左宗棠的教育伦理思想第78-81页
  一、“经正民兴”的教育目的论第78-79页
  二、“守此耕读家风”的家庭教育伦理思想第79-81页
第三章 左宗棠伦理思想的总体特征第81-100页
 第一节 传统因素与近代因素的并存第81-90页
  一、传统与近代之间的并存第81-86页
  二、中学与西学之间的内在张力第86-90页
 第二节 内外合一与知行合一第90-100页
  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第91-95页
  二、“修齐”与“治平”之间的融贯第95-100页
第四章 左宗棠一生中的主要伦理实践第100-144页
 第一节 左宗棠的政治伦理实践 #H5第100-112页
  一、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贯串一生第100-105页
  二、国家主权寸土不让第105-107页
  三、奋不顾身收复新疆第107-109页
  四、自强御侮“以夷长技以制夷”第109-112页
 第二节 左宗棠“兴利”的经济伦理实践第112-123页
  一、筹建福州船政局第112-115页
  二、以军事技术为先,民用机器跟进第115-120页
  三、招商承办,带动民族资本发展第120-123页
 第三节 左宗棠的军事伦理实践第123-132页
  一、力主塞防、海防并重第123-129页
  二、收复新疆是左宗棠军事战略思想的成功案例第129-132页
 第四节 左宗棠的环境伦理实践第132-136页
  一、大力兴修水利第132-133页
  二、推广蚕桑,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第133-135页
  三、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第135-136页
 第五节 左宗棠的教育伦理实践第136-144页
  一、兴教劝学第136-138页
  二、主张开设“艺科”,培养技术人才第138-141页
  三、主张留学,精益学业第141-144页
第五章 左宗棠伦理思想和实践的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第144-160页
 第一节 左宗棠伦理思想和实践的现实意义第144-151页
  一、捍卫祖国统一第144-145页
  二、维护国家的尊严第145页
  三、接续传统伦理文化第145-148页
  四、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交往第148-151页
 第二节 左宗棠伦理思想的现实启示第151-156页
  一、保护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第152-153页
  二、重视人才是国家兴盛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之所在第153-154页
  三、资源有效开发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第154-156页
 第三节 左宗棠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第156-160页
  一、新思想束缚于旧制度中第156页
  二、封建爱国主义的忠君性第156-157页
  三、“恪以程朱为宗”的保守性第157-158页
  四、导致左宗棠伦理思想局限性的原因第158-160页
结束语第160-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66页
后记第166-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湘南瑶语和汉语方言的接触与影响研究--以衡阳常宁塔山瑶族乡为个案
下一篇:建国以来党的人口生育政策变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