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2 中国佛教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 第12-14页 |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 第13页 |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第13页 |
·调适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 第13-14页 |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4 中国佛教文化景观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古代对佛教寺庙园林景观的研究 | 第15-16页 |
·近代对佛教文化景观的研究 | 第16-17页 |
·佛教文化景观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 | 第17-18页 |
·佛教文化在其它性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第18页 |
·国外对佛教文化景观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5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6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中国佛教文化景观庭院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2-37页 |
1 庭院定义及特性 | 第22页 |
2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影响 | 第22-27页 |
·古典私家园林佛教文化现象的原因及意义 | 第23页 |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案例分析 | 第23-26页 |
·佛教思想在狮子林的景观体现 | 第23-25页 |
·佛教思想在拙政园的景观体现 | 第25-26页 |
·总结佛教思想在古典私家园林中的表现手法 | 第26-27页 |
3 以长沙地区为例分析现代中国佛教文化景观庭院设计状况 | 第27-36页 |
·佛教文化庭院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第27-32页 |
·长沙山水芙蓉国际新城某私家庭院景观调查 | 第27-29页 |
·长沙麓谷锦园某私家庭院景观调查 | 第29-30页 |
·长沙星语林-汀香十里某私家庭院景观调查 | 第30-32页 |
·优秀的佛教文化庭院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第32-33页 |
·长沙东方大院某庭院景观分析 | 第32-33页 |
·长沙方道庭院景观分析 | 第33页 |
·分析总结 | 第33-36页 |
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中国佛教文化景观庭院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 第37-65页 |
1 佛教文化景观庭院设计原则 | 第37-39页 |
·景由心生 | 第37页 |
·质朴与奢华 | 第37-38页 |
·具象与抽象 | 第38页 |
·适应设计潮流 | 第38-39页 |
2 可运用在庭院设计中的佛教文化景观元素 | 第39-60页 |
·庭院空间的“山”、“水”格局 | 第39-42页 |
·“山” | 第39-40页 |
·“水” | 第40-42页 |
·建筑小品 | 第42-45页 |
·亭 | 第42-43页 |
·廊 | 第43-44页 |
·塔 | 第44-45页 |
·景观小品 | 第45-52页 |
·灯笼 | 第45-46页 |
·石经幢 | 第46-47页 |
·佛像 | 第47-48页 |
·动物雕塑 | 第48-50页 |
·其他小品元素 | 第50-52页 |
·植物种类 | 第52-56页 |
·植物在佛教文化庭院景观中的作用 | 第52-53页 |
·蕴涵佛教寓意的植物 | 第53-55页 |
·植物景观的营造要点 | 第55-56页 |
·铺装材料 | 第56-60页 |
·材料种类 | 第56-60页 |
·铺装材料的使用要点 | 第60页 |
3 意境营造 | 第60-63页 |
·“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空”境 | 第60-61页 |
·“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的“逸”境 | 第61页 |
·“宁静致远,山幽鸟鸣”的“静”境 | 第61-62页 |
·“清淡面对,佛家本色”的“素”境 | 第62-63页 |
4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中国佛教文化景观庭院设计实例 | 第65-78页 |
1 长沙市星语林-汀湘十里某庭院景观设计 | 第65-71页 |
·项目概况 | 第65页 |
·总体设计构思 | 第65页 |
·景观分项设计 | 第65-71页 |
·“山”、“水”格局设计 | 第65-68页 |
·建筑小品设计 | 第68页 |
·景观小品设计 | 第68-70页 |
·植物造景设计 | 第70-71页 |
·铺装材料设计 | 第71页 |
2 长沙市龙湾国际某庭院景观设计 | 第71-77页 |
·项目概况 | 第71-72页 |
·总体设计构思 | 第72页 |
·景观分项设计 | 第72-77页 |
·“山”、“水”格局设计 | 第72-75页 |
·景观小品设计 | 第75-76页 |
·植物造景设计 | 第76-77页 |
·铺装材料设计 | 第77页 |
3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78-81页 |
1 文章总结 | 第78-79页 |
2 讨论 | 第79-81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79页 |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