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立项依据 | 第12-17页 |
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12-15页 |
·定义及机制 | 第12页 |
·肝脏血供生理特点 | 第12页 |
·防治措施进展 | 第12-15页 |
2 造模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17-3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7-18页 |
·实验动物 | 第17页 |
·主要试剂及配置 | 第1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8-23页 |
·造模 | 第18-19页 |
·分组与干预 | 第19-20页 |
·留取血标本、肝组织标本 | 第20页 |
·制备肝组织匀浆 | 第20-21页 |
·观察指标与指标测定 | 第21-23页 |
3 统计学分析 | 第23页 |
4 实验结果 | 第23-29页 |
·实验干预前各组兔体重水平及血清ALT、AST基线对比 | 第23-24页 |
·数据正态性检验结果 | 第24页 |
·实验干预后各组肝硬化兔病理改变 | 第24-25页 |
·实验干预后各组肝硬化兔血清ALT、AST变化 | 第25-26页 |
·实验干预后各组肝硬化兔肝组织ALT、AST变化 | 第26-27页 |
·实验干预后各组肝硬化兔肝组织SOD变化 | 第27页 |
·实验干预后各组肝硬化兔肝组织MDA变化 | 第27-28页 |
·实验干预后各组兔肝组织ET-1表达变化 | 第28页 |
·实验干预后各组肝硬化兔肝组织免疫组化TNF-α变化 | 第28-29页 |
5 讨论 | 第29-33页 |
·肝硬化兔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29-30页 |
·肢体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时间窗 | 第30页 |
·肢体缺血预处理保护机制探讨 | 第30-33页 |
6 结论 | 第33-34页 |
7 不足与展望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