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1-33页 |
·磷、植酸、植酸酶和植酸酶玉米 | 第11-31页 |
·磷的作用及背景介绍 | 第11-12页 |
·植酸 | 第12-13页 |
·植酸酶 | 第13-30页 |
·转植酸酶玉米 | 第30-31页 |
·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 | 第31-32页 |
·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 第31页 |
·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 | 第31-32页 |
·选题根据及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3-52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3-35页 |
·供试玉米品种 | 第33页 |
·供试土壤 | 第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主要工具酶及分子试剂 | 第33-34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34-35页 |
·引物 | 第35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5-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51页 |
·土壤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 第36-39页 |
·生育期根际土壤中蛋白质的提取和测定 | 第39-40页 |
·利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土壤蛋白提取液中植酸酶蛋白的含量 | 第40-42页 |
·三玉米品种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比较 | 第42-43页 |
·转植酸酶玉米外源基因水平转移检测 | 第43-49页 |
·大肠杆菌E.coli质粒的提取 | 第49-50页 |
·大肠杆菌E.coli感受态的热激转化 | 第50页 |
·阳性转化子的筛选 | 第50页 |
·转植酸酶玉米10TPY005基因组的超声波处理 | 第50-51页 |
·Acinetobacterbaylyi ADP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1页 |
·不同DNA片段对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ylyi ADP1感受态细胞转化效率测定 | 第51-5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2-73页 |
·不同生育期及秸秆还田期根际土壤中氮磷钾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52-57页 |
·不同生育期三种玉米根际土壤中氮含量的测定及分析 | 第52-53页 |
·不同生育期三种玉米根际土壤中磷含量的测定及分析 | 第53页 |
·不同生育期三种玉米根际土壤中钾含量的测定及分析 | 第53-54页 |
·秸秆还田期三种玉米的根际土壤中氮含量的测定结及分析 | 第54-55页 |
·秸秆还田期三种玉米的根际土壤中磷含量的测定及分析 | 第55-56页 |
·秸秆还田期三种玉米的根际土壤中钾含量的测定及分析 | 第56-57页 |
·生育期根际土壤总蛋白质的提取和测定 | 第57-61页 |
·BCA法测定土壤蛋白含量的标准曲线 | 第57-58页 |
·生育期根际土壤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8-61页 |
·三玉米品种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比较 | 第61-67页 |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的动态变化 | 第61-62页 |
·生育期各品种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 第62-64页 |
·生育期三种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种类碳源的利用情况 | 第64-67页 |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外源基因水平转移检测 | 第67-72页 |
·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ylyi ADP1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67页 |
·pMD-Kan质粒的构建 | 第67-68页 |
·同源重组检测质粒pMD-SD的构建和检测 | 第68-69页 |
·pMD-SK质粒的构建 | 第69页 |
·pMD-PhyA2质粒的构建 | 第69-70页 |
·检测质粒pMD-PhyA2-Kan的构建 | 第70-71页 |
·转植酸酶玉米10TPY005基因组的超声波处理 | 第71-72页 |
·不同DNA片段对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ylyi ADP1感受态细胞转化效率测定 | 第72-73页 |
4 讨论 | 第73-78页 |
·土壤中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 第73页 |
·土壤中根际土壤蛋白含量和植酸酶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73-75页 |
·利用Biolog法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 第75-76页 |
·转植酸酶玉米的外源植酸酶基因水平转移试验 | 第76-78页 |
5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页 |